【光明日报】抗战精神筑牢民族新的长城

来源: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8-15

    长城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土家园的永久象征。12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清军凭仗旅顺要塞的坚堡深壕、北洋水师的铁舰重甲,没能挡住日本陆海军的长驱直入。70年前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挺立起凛然正义的铮铮铁骨、激发出感天动地的抗战精神,依靠全民抗战、开展人民战争,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征途上,面对种种内忧外患,更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筑牢民族复兴新的长城。

 

一、新的长城之魂 抗战胜利之源

     长城雄踞崇山峻岭、横亘塞北大漠,是古代战争中的坚固国防。“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国防意义的长城在变化拓展。从陆上长城到海空长城,从线型长城到全域长城,从有形长城到无形长城,从物理长城到心理长城,无论什么时期、什么结构的长城,建造和坚守长城的是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是人心,真正坚不可摧的是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长城精神。抗日战争,就是中华民族构筑新长城的不朽史诗;抗战精神,就是筑成民族新的长城的不屈灵魂。

     抗日战争是中国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不如日本的条件下,进行的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毛泽东在战争初期就深刻洞见:“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正因如此,夺取抗战胜利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中国人民的力量、激发民族精神的力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义勇军进行曲》,张扬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奋起抗战的坚强意志,爆发出悠久文明古国蕴藏的强烈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誓死反抗、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反侵略的钢铁长城。伟大的抗战精神,无形胜有形、无锋胜刚强,在抗日战争中展现了巨大的无穷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贯通于武器的力量、物质的力量和军队的力量之中,是战争力量的倍增器。

     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地发出最后的吼声。”当亡国奴还是奋不顾身反抗侵略,是每个中华儿女必须面对的抉择,民族的生死危机唤醒了广大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把亿万工农群众吸引到抗日救亡、民族振兴、人民解放的恢宏事业中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各行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这就动员起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抗战精神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穷凶极恶、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妄图用屠杀的暴行来压垮抗日军民的抵抗意志。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不怕牺牲,与日寇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赞歌,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捍卫民族尊严的壮丽史诗。这种大无畏的民族气节,体现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奋勇杀敌的千万英烈身上,也体现在抗日根据地宁死不向日本鬼子告密屈服的父老乡亲身上。民族的巨大牺牲,极大激发了全民族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抗战精神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人和所有抗日爱国将士,担当民族的脊梁,冲锋在抗战最前线,浇铸出光照千秋的民族魂。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弹尽粮绝战斗至最后一人、最后一刻。“刘老庄连”82名官兵顽强阻击日伪军“扫荡”全部壮烈牺牲。戴安澜率中国远征军200师赴缅作战以身殉国。抗战英雄,数不胜数。纵观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民族的英雄气概、军队的战斗精神、军人的血性骨气,在抗日战争中得到最大迸发,发挥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最大能量。

     抗战精神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到日本宣告投降,抗日战争是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取得完全胜利的。14年持久战的精神支撑,是正义必胜、人民必胜、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三光”政策吓不倒,极端困难压不垮。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渡过难关,西南联大在敌机轰炸中传承科学文化。“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胜利的希望从未熄灭。抗战精神是一座牢不可破的精神长城,奠基在全民心间。它有多深厚,抗战的力量就有多大。

 

二、民族空前觉醒 人民昂首挺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伟大的抗战精神,矗立起民族精神的一座高耸丰碑,写就了一部珍贵的民族精神教科书。抗战精神的形成、民族精神的重塑,是民族觉醒、时代进步、人民挺立、先锋队成熟等历史条件孕育的产物。回溯和思考抗战精神如同火山喷发的形成机理,是永久传承抗战精神、不断筑起新的长城的重要前提。

     民族复兴与民族危机的剧烈碰撞,造就抗战精神的空前迸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主革命等,都是民族复兴的前行步伐。中国梦、复兴梦,深深植入近代以来的民族精神之中。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入侵,造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大危机大灾难,也造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大觉醒、民族精神的空前大激活、抗战精神的空前大迸发。经历近百年的民族觉醒、民心启蒙、民众成长,中国社会各界形成最大的民族共识和信念,绝不容许近代国耻未消又添新仇,绝不容许民族复兴进程毁于日本军国主义之手,绝不容许日本侵略者“灭亡中国、绝我族类”的罪恶图谋得逞。要民族复兴,就要坚决抗战;是爱国者,就要做抗战者。民族复兴愈是普及深入人心,抗战精神就愈是成为全民族精神;民族危机愈是加剧加深,抗战精神就愈是激昂雄壮。如果说甲午战争失败促成了民族精神的觉醒,那么抗战精神则是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新的内涵上实现了民族精神新的升华。在那个抗日救亡的悲壮时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正是中华民族的心声、脉动和气势!

     民族独立与民主革命的时代坐标,造就抗战精神的先进品格。民族精神是历史与当代、继承与丰富的统一。抗战精神作为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产生的民族精神典范,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又是世界历史进入新时代、中国历史进入新时期的精神反映。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寻求中国发展道路的先进中国人指明了新的方向、描绘出新的前景。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要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转变为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这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的主题和主流。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图谋殖民奴役中国,是要中断中国革命的进程,将中国历史拉向倒退和黑暗。因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是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民族战争的继续,又是民族战争与革命战争的结合,是民主革命的组成与继续,是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搏斗。这就赋予了抗战精神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崭新的进步意义,反帝反侵略与建立新中国是同一个进程,为民族生存而战与为民主革命而战是同一项任务。

     人民解放与救亡图存的共同目标,造就抗战精神的伟力根源。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是什么力量能够让千千万万的庄稼汉、老百姓,舍生忘死、义无反顾,担当起救国救亡的重大责任,投入到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中,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民族新的长城?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一个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分离对立,人民群众没有动员起来。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统一起来,把不当亡国奴与人民民主统一起来,实现了全民总动员、全民总参战,促进了民众大联合、民族大团结。这就决定了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决定了抗战精神的本质是爱国主义与人民利益的统一。在抗日战争中,人民将自己的前途、命运、期盼、利益紧紧地与抗战胜利连在一起,将自己的热血、性命、智慧、财物全部贡献于抗战事业之中,人民的理想、品德、意志、力量高度注入并塑造了抗战精神,这就使得抗战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新实现新飞跃新标高,使得抗战精神坚强无比、力量无穷。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作了长期准备,其中包括了解分析中华民族的“国民性”,但他们没有看到“国民性”的新变化,没有看到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精神的觉悟、觉醒和聚变。

     工人先锋与民族先锋的双重使命,造就抗战精神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我们党从成立时起,就立志承担起建立社会主义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两大任务,担当起“两个先锋队”的双重使命。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革命战争的锤炼,培育出了以实事求是、一心为民、英勇牺牲、敢于斗争、艰苦奋斗等为内涵,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为标识的中国共产党精神。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我们党又一次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两个先锋队”的历史责任,从胜利万里长征到重筑万里长城,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样表现为将中国共产党精神深深融入抗战精神,参与铸造抗战精神,构成抗战精神的核心。我们看到,共产党人英勇抗战的浩然正气,正是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共产党人全力抗战的英雄壮举,正是激励民族抗战精神的航标灯塔。可以说,抗战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结晶。

 

三、我们万众一心 推进伟大复兴

     7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历史激荡人心、照亮未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设计元素包含衬以长城图案组成展现胜利的“V”字,意涵着长城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至民族伟大复兴的极其重要意义。赢得抗日战争需要和依靠新的长城,实现民族复兴同样需要和依靠新的长城。今天,《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时时叩击心扉,“我们万众一心”的呼唤每每引发深思。实现民族复兴,需要物质力量的支持,更需要精神力量的驱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筑成民族新的长城,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也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

     始终保持忧患意识,确保国家总体安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深重的忧患意识,长城就是忧患意识的产物,抗战精神则表明从历史的忧患意识发展为现实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表现为安全意识,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前提和保证。西汉贾谊的《治安策》,忧国忧君涉及政权安全、政局安全、体制安全、边防安全、粮食安全、礼治安全等,但无法与今天的安全领域之广阔相比。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国家安全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国家安全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一个文恬武嬉、忘战懈怠、自毁长城的民族是濒临危险境地的民族。甲午战争前夕,国家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却迷恋于歌舞升平,热衷于为慈禧祝寿,留下百年国耻和军耻,不能不引为镜鉴。抗战精神是全民族的忧患危机意识达到顶点的产物,由此全民皆兵、共筑长城。军队与国家安全关系最为紧密,军人对国家安全责任最为重大。总体国家安全观,以紧迫的忧患意识、深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责任鞭策、深刻的安全理念,为我军官兵注入了履行强军使命、勇担时代重任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我军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精神,自觉担当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筑牢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始终保持先锋精神,带领人民爬坡过坎。先锋是人民的杰出代表和前驱楷模,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转折关头,先锋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抗战精神由抗战先锋奋力疾呼和忠实践行,先锋精神带动万众铸造了抗战精神。和平建设时期没有大量的流血牺牲,但时代仍然需要并呼唤先锋精神。新的历史条件下,先锋精神表现为使命担当、为民造福、牺牲奉献、开拓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处于由大向强的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处于破除障碍的攻坚期,国家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的风险期,各种社会矛盾处于易发多发的凸显期,建设法治国家处于现代治理的转型期。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更加需要8700万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站在推进伟大复兴的第一线,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重整行装再出发,更好发挥先锋队作用,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更要有走在群众前列的时代先锋,更要有担当民族脊梁的先锋精神。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始终保持先锋精神,始终坚守精神高地,不放弃理想、不放松斗志、不放纵私欲,展现共产党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操守。要让广大群众从党员干部的模范事迹、先进行为、纯洁品格中看到民族复兴希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始终保持命运与共,凝聚万众追梦伟力。从一盘散沙到万众一心,从对立冲突到强大合力,依靠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建立,抗战精神是全民族共同抗战、团结抗战、协力抗战的凝结剂。国家与民众命运与共,领导与群众命运与共,军队与人民命运与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可战胜的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利益“最大公约数”不同于抗战时期的民族共同利益,但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样是社会和谐、同舟共济、互助互爱的精神支撑。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的调整,把利益分化转变为利益共享,利益矛盾转变为利益相容,利益冲突转变为利益合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总纲领,也是塑造民族精神、筑牢新的长城的基础工程。“四个全面”是在筹划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用“两个实现”来展现发展前景和树立共同理想,引领民族复兴走上新的征程;是在强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机制,用锐意改革、破除藩篱障碍来转变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在夯实实现民族复兴的制度基础,用长治久安的法治之道来增强大众信心和良好预期;是在造就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用重振党心来重鼓民心。我们有充分的自信:在包括抗战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的激励和推动下,我们万众一心,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颜晓峰 单位: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