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国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来源: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1-18

□ 记者 常程 通讯员 胡安琪

  11月7日,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我校联合举办的“博学讲坛——湖北省炎黄文化专家讲堂”系列活动启动,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为我校400多名师生作《国学智慧与领导修养》的专题讲座,拉开了“博学讲坛”序幕。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
  
  郭齐勇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阐释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社会层面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个人层面则涵盖“诚信、友善、敬业、爱国”。他说,“仁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和谐”的4个向度指的是“人与自然天地、人与人、身与心以及各族群民族”之间的和谐。“诚信”是“友善”和“敬业”的基础,而“德性”的推行会带来“爱”与“敬”。郭齐勇认为,台北市的4条大道“忠孝路、仁爱路、信义路、和平路”是对孙中山思想的概括,明确表达了国学的内涵与精神。

  儒家与道家的智慧博弈
  
  郭齐勇认为,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儒家“仁爱忍恕”、墨家“兼爱非攻” 、道家“道法自然”、佛学“慈悲为怀”,以及宋明理学“民胞吾与”,阐释了“成圣人贤人、真人至人、菩萨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
  
  郭齐勇指出,仅1700字《大学》是最好的中国哲学,是西方几十万字的政治哲学比不上的。他讲解《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并让现场同学一起诵读此书名句。
  
  他对老子的管理智慧进行了剖析。“领导在改革的同时也要守陈,要尊重自然、长久发展、无欲无争。”他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不能浪费自然资源,不可一直“变”,而要为子孙后代考虑。

  人文修养与国学内涵

  郭齐勇就《三字经》和《弟子规》中部分篇章分析了“人文修养”的重要性。他通过生活中的“称谓误用”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需要人文涵养,国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如果没有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散掉;如果没有伦理共识,就形成不了健康的法治社会;如果没有终极关怀,就没有诚信系统,社会就会缺乏责任感和凝聚力。” 郭齐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