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讲坛”不妨多多益善

来源: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1-18

□ 郑硕

  11月7日,校长吕忠梅在“博学讲坛——湖北省炎黄文化专家讲堂”启动仪式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润滑社会,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沐浴气质,文化侵染优雅,我们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不能培养“有知识、没文化”的人。

  “读死书,死读书”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很现实的教育顽疾。最为现实的例子是,少数学生在考试场上称霸王,交际圈中显低能,实践活动没创新。还有,清华学生刘海洋“为了测试黑熊的嗅觉”,向黑熊泼硫酸,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琐事挥刀室友等等。尽管上述个案淡化了事件的偶发性,但也有其存在即合理的一面。这类学生在理论知识面前如鱼得水,孜孜不倦的求学奋斗精神让人钦佩。然而,为什么在生活中却不尽人意呢?个中缘由,也许藉此“有知识、没文化”可以厘清。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博学讲坛”的开设和吕校长的讲话,是对这种“跛腿子”现象的反思,更是一种对文化影响力的营造。

  “知识就是力量”,但还有后一句,文化更是力量。这里的“文化”,是“真善美”的传统的文化,也是自我修养的文化。可以看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能提高我们的自我修养和文化涵养;对自我修养的关注,也是传承文化传统的要义。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提笔忘字的尴尬以及曾令人震惊的校园悲剧,也呼唤我们以文化之力保持校园里的那份祥和大气。另一方面,我们总听到人们会这样评价某人:“这个人好没文化。”其实,并不是说这个人品质有多坏,只是感觉“没规矩”,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其实,只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就能够改变“没规矩”形象,对其自身而言也是有益的。

  “博学讲坛”之所以取名“博学”,我想,深含着学校对同学们学知识、学文化的“大大的学”的期望,从实践效果看,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此看来,像“博学讲坛”这样的文化讲座不妨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