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办: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宣传部   纠错热线:(027)81973969   

第一个工人党员—郑凯卿

发布时间:2016-06-02 09:31       浏览次数:2199

文章来源:湖北经济学院报        编辑发布:陶慧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中,只有一名工人党员,他就是湖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郑凯卿。


  1888年3月24日,郑凯卿出生于武昌沙湖松树湾村。少年时,家境贫寒,加上天灾人祸,爷爷、奶奶和父母先后病逝,妹妹也因发高烧而成了哑巴。为了活下去,不得已,他把妹妹送给好心人家做童养媳,自己到人力车夫陈万年家做养子。


  养父家的生活也非常困难,郑凯卿便每天到街上卖烤红薯,帮助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卖烤红薯的日子久了,他渐渐结识了经常外出逛街的孔家小少爷孔宏志。一天,孔少爷和管家找到他,让他做伴读书童,于是,郑凯卿从养父家来到了孔家。


  在孔家,郑凯卿跟着孔宏志,一起读《三字经》《百家姓》《大学》《论语》《孟子》等传统经典,识得不少文化知识。他还在教书先生的教导下,学了一点中医。但后来,他因同情孔老爷的姨太太,并帮助她逃离了孔家,也就无法在孔家继续做工了。


  离开孔家后,郑凯卿来到文华大学成了一名挑水工。文华大学是远近闻名的教会学校,聘有不少外国人担任教职。一天,一名挑水工在挑水时,不小心把水溅到了外国教授的身上,被外国教授又打又骂。郑凯卿知道了这件事后,在挑水工中发起串联,约好不给外国教授挑水,几天后,外国教授没有水用,不得不向被打的挑水工道歉。传闻,外国教授在道歉时,想有意出个难题,赖掉道歉。他指着学校墙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如果郑凯卿能认出这句话,解释是什么意思,就真的道歉。他没有料到这句话是郑凯卿在孔家作书童时烂熟于心的。郑凯卿指出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施加给别人。于是,外国教授道歉。郑凯卿“罢洋人水”的故事在文华大学校内外传开了,就连来文华大学讲学的陈独秀也听说过郑凯卿的名字。


  1920年春,陈独秀应邀到文华大学讲学,郑凯卿被安排照顾陈独秀的饮食起居,由此,郑凯卿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在讲学的间隙,陈独秀送给郑凯卿一些书报,向他介绍了《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新文化刊物,并教他如何调查武汉工人的情况。陈独秀走后,郑凯卿跑遍武昌的纺织局、纺纱局、麻布局、铜币局、银币局等,调查、统计工人的生活状况,开始从事工人运动,认识了陈潭秋、包惠僧等马克思主义青年。


  1920年夏,在武汉的董必武接到李汉俊的上海来信,开始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郑凯卿在陈潭秋等人的邀约下加入了筹建小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成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第一名工人,也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名工人出身的党员。在小组中,郑凯卿被推举负责劳工工作。


  1921年,武汉人力车车行的老板们不断加租,将每辆车的份子钱从三四百文涨到一千多文,车夫们几乎无法生活。于是,郑凯卿与施洋、林育南等人,秘密联系人力车行的工人们,在12月7日发起游行示威,要求车行老板取消加租,并允许车夫成立工会,以保障自身权益。罢工队伍游行到武汉的法国租界时,遭到巡捕和军警的镇压,但最终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以防事态扩大,武汉当局和法国领事馆授意汉口商会接受了工人们的要求。这次人力车夫罢工游行的胜利,震撼了武汉乃至全国,对以后的工人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所说:“武汉因铁路工人和人力车工人两大罢工,开了当地一个新纪元,职工运动从此有一个顺利的进展。”


  经过领导人力车工人罢工,郑凯卿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成熟了,在工人运动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1922年7月,武汉工团联合会成立,郑凯卿任组织部秘书。


  1923年2月,他参与领导武汉地区工人罢工游行,支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发生后,工人运动虽然陷入一时的低潮,但郑凯卿的工人运动思想更加坚定。


  到了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在湖北通缉工人运动领袖,武汉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通缉董必武的悬赏告示贴出后,郑凯卿受上级指派,化装成人力车夫,趁夜将董必武秘密送上了离开武汉的轮船。临别时,董必武嘱咐郑凯卿:暂时停止一切公开活动,立即离开武汉,到江西去找陈潭秋,再作打算。此后一段时间,郑凯卿行踪不定,有人说他回乡避难了,有人说他在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凯卿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带领家人到湖北沙市、宜昌等地谋生活,后又转徙到四川,做过炼油厂工人、小学教员等工作。直到1946年,重返武汉。回武汉后,他在武昌童子军师范学校工作。武汉解放后,董必武曾派人找到郑凯卿,邀请他北上。经过考虑,他决定不去北京,选择到武昌大拱门合作摊亭做一名普通工人,过平淡的晚年生活。1959年退休。


  1962年,郑凯卿随下放农村的小儿子到潜江总口农场生活。1966年11月15日,病逝于潜江,享年78岁。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介江岭 博士)


湖经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宣传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湖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湖北经济学院宣传部 电话:027--8197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