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 共享高质量合作成果

来源:湖北日报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18-04-26


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 共享高质量合作成果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金融应用型人才的湖北经济学院样本


《湖北日报》2018年4月26日第10版


  当前,如何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让办学与金融业改革发展互动互融、与金融机构需求高度契合,对财经类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单一主体的教学情景,教学组织形式更多是知识的传授,专业链不匹配产业链,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于协同育人动力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合作内容碎片化,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临着新的困难,造成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教育的主体源于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1948年开办金融教育。在70年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隶属总行还是服务地方,金融教育始终坚持走依托行业办学之路,为省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培养输送了众多的优秀专业人才,赢得了社会赞誉,被誉为“中南地区金融人才的摇篮”。


    随着经济体制不断改革深化,传统金融高校的知识结构已明显落后于金融实践,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贴近金融实践、适应行业变化?在金融教育方面,有长达70年教学实践的湖北经济学院,探索出一套体系完整、运转有效的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模式。


    优质资源融合共享


    湖北经济学院副院长何慧刚教授介绍,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概括为“1364”,即:坚持一个理念,构建三大机制,实施六个共同,解决四大问题。


    坚持一个理念。在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提出并不断强化“发展共同体”合作理念。学校坚持与协同单位共商育人大计、共担育人责任、共享合作成果,促进学校和协同单位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学和科研共同提升,实现合作主体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构建了互利双赢动力机制。教师进协同单位,获得高质量挂职经历、高价值调研数据、高水平应用成果;学生进协同单位,获得高质量实践经历、高价值实习履历、高水平专家辅导;协同单位依托学校的智力、人力和物力多重帮助,安排课题研究、咨询服务、人员培训、大型活动等,实现了学校和协同单位的互利双赢。


    构建了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的项目、资金和政策,行业的信息资源,企业的人才、资金、项目、实习实训场所,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等优质资源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弥补了学校资源种类、数量的不足。学校利用优势学科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为协同单位提供智力、人力和物力支持,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双进互融、高效利用。


    构建了协调运行保障机制。学校与农行湖北省分行共建了实体教学组织——农银长江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共建了省级试点学院,与武汉市金融工作局共建了武汉区域金融发展研究院。这些机构均实行理事会或学术委员会制度,理事长或主任委员由协同单位人员担任。实体合作平台的搭建、治理结构的完善,为校政行企所有效协同、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培养过程深度渗入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是协同育人的基础。学校在制定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农行湖北省分行、武汉市金融工作局、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协同单位的专家参与,保证实现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相适应、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相匹配。


    共同开发课程和实务教材。这是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学校与农行湖北省分行合作开发了5门实务课程,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编写教材。邀请业界专家、高校(所)名师进课堂,一课多师、多师同堂,共同讲授实务课程和热点专题。


    共同组建教师团队。这是深化协同育人的关键。学校与农行湖北省分行共同组建实习指导团队,共同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与武汉市金融工作局等协同单位共同组建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承担湖北省、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等数十项研究任务;近两年参加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全国地方(财经)高校教学竞赛,获4项一等奖;先后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位教授担任楚天学者、彩虹学者,领衔组建科研团队。


    共同建设高水平教科平台。这是协同育人的载体。学校与农行湖北省分行共建农银长江学院;与武汉市金融工作局共建武汉区域金融发展研究院;聘请协同单位专家学者主持省级研究基地“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工作。


    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这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就业质量的抓手。学校与协同单位共建了18家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仅农行湖北省分行每年就容纳近百名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接收数10名毕业生就业。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这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学校鼓励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对学生专业实践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重视就业单位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反馈,实现培养过程与就业质量、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的有效对接。


    合作成果日益凸显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建立了成熟的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新机制,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打破了人才培养的院校壁垒,实现了校内外育人资源的有机整合、教育供给端和用人单位需求端的有机统一。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许传华教授介绍,学校探索实施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模式以来,重点解决了金融专业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遇到的4个瓶颈问题: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协同单位动力不足、合作不可持续;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不健全、合作内容碎片化;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开放性、协作性不强。


    目前,湖北经济学院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毕业生竞争力显著增强。2014年至2017年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3.91%,年均增加2%左右。2014年至2017年的平均升学率和境外深造率为28.92%和11.38%,分别高于2013年5.39和4.59个百分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评价。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4年至2017年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数量年均增长23%。2015和2016年,11项成果在中国平安励志计划论文奖(本科金融组)评选中获奖,占比超过三分之一。2017年,2项成果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在湖北省金融知识大赛中,连续数年在参与高校中排名第一。


    高水平教改成果较为丰富。金融学专业获批了3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和9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主持完成了30多项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出版了教改专著和教研论文集各1部。


    社会影响不断提升


    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模式已列入湖北经济学院“十三五”规划、综合改革方案,成果在学校全面推广。目前已取得的成果有:与中百集团共建“中百藏龙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共建经济与环境资源学院;与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办“中百便利店合伙人班”“中百超市生鲜经理班”“ACCA方向班”“CIMA方向班”等实体协同育人班级。


    同时,这种育人模式受到国内金融兄弟院校的认可和借鉴,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2014年,上海金融学院借鉴农银长江学院经验,与农行上海市分行共建了浦江学院。江西财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20多家兄弟高校来访交流。成果负责人受邀到10多所高校分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并在2016年湖北省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了协同育人的改革经验和实施效果;国内唯一的银行零售与财富管理领域杂志《零售银行》专门推介了农银长江学院案例。


    金融教育专家、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薛涛认为,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模式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在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有重大创新,大幅度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普遍推广价值,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效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