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时评】探寻“大学何为” 发现“湖经之美”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25-03-25

本网评论员 金平


  湖经之美,不仅体现在其“春花秋月”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它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美的本质悄然融入教育的每个细节,创造了一种“平凡中见崇高”的审美实践。


  初入校园,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的诗意”。校园规划未采用夸张的造型艺术,却处处彰显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图书馆的玻璃幕墙不仅节能环保,更将自然光转化为知识的隐喻;教学楼间的连廊不仅是交通纽带,也成为思想碰撞的公共空间;学生公寓的布局既保障私密性,又促进社群互动。这种美不事张扬,却暗合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的哲学理念——当建筑不再只是容器,而成为教育发生的“场所精神”,实用性与审美性便获得了辩证统一。学校的物理空间告诉我们,大学之美首先应当是为“用”而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形式的美感。


  学校的教学实践体现了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美学。它拒绝将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对立起来,而是通过课程融合、校企协同、文化浸润等路径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这种跨界的教学智慧,打破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割裂,使专业技能培养获得了人文视野的照亮。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只有当人“通过美从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教育才真正完成其使命。学校的课堂不生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既能胜任具体工作,又能反思工作意义;既掌握谋生技能,又理解生命价值。这种教育美学是对异化劳动的超越,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当代诠释。


  在校园文化层面,学校培育了一种“活跃的沉思”气质。学生社团既有贴近行业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农银学社,也有追寻超越性的浅水文学社、米罗阁英语戏剧社;校园活动既有模拟求职大赛,也有青年微讲坛活动。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构成了雅斯贝尔斯所说的“精神交往”的公共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汤逊湖美育节,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实践既避免了后现代消费主义的浅薄狂欢,也跳出了保守主义的封闭自恋,展现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能路径。


  在这里,师生关系呈现出“亲切的超越”特质。教授们没有躲在学术高墙之后,而是在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讨论问题,在创业基地手把手指导项目,甚至一起参加“彩虹跑”等活动。这种平等互动不是消解师道尊严,而是重建了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教育情境。当知识传授发生在生活场景中,当思想启迪渗透在日常对话里,教育便从制度化的规训变为生命间的相互唤醒。这种关系美学或许正是对现代大学“工具化”倾向的最佳矫正——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生产标准化“产品”,而是在尊重每个生命独特性的前提下,引导其朝向真善美的可能。


  回望湖经之美,我们发现它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审美共同体”。这里的审美是师生共同创造、共同体验的生活方式。从积思河畔的朗朗书声,到实训室中的专注侧影;从运动场上的矫健身姿,到大活里的青春展演。湖经之美是AMAZING啦啦操队在国际赛场上的闪光时刻,湖经之美是龙舟队船桨激起的浪花,湖经之美是小慧哥哥跨越七年的爱心传递,湖经之美是校友孙双双在广阔天地里的自强不息。这种美不依赖宏大叙事,而在日常实践中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它既是对康德“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呼应,更是对杜威“艺术即经验”的实践演绎。


  湖北经济学院或许没有未名湖的浪漫传说,没有清华园的皇家气派,但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回答了“大学何为”的根本命题。在功利主义肆虐的时代,它守护着教育作为“灵魂转向艺术”的本真意义;在专业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它坚持培养“三有三实”人才的理想。这种美不事声张却深入人心,不尚浮华却历久弥新。


  湖经之美启示我们:教育的最高美学境界,莫过于让每个平凡生命都能在实用与超越之间,找到自己诗意栖居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