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省内著名专家学者集中学习研讨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艳玲主持。我校碳排放权交易协同创新中心孙永平博士应邀参加,并作题为“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依据——中国反思与中国话语”的重点发言。此外,陶德麟、赵凌云、张忠家、邹德文、肖卫康、姚莉、顾杰、万美容、黄长义等9位社科界专家学者也作了重点发言,全省社科界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座谈会。11月10日,《湖北日报》第七版刊发了发言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反思与中国话语
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孙永平
十九大报告中“生态”和“绿色”出现的频率很高,全景式地勾画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线,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理论的源头,都有实践的基础,都有历史的背景,都有时代的主题。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实践土壤和时代依据。
工业文明下,自然对人类而言,仅仅是资源的提供者,因此肆意破坏、无休无止地掠夺和攫取自然资源就成为工业文明的时代烙印。1952年的伦敦烟雾,1956年的日本水俣病,1986年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辐射泄漏……这些事件成为工业文明的时代伤疤和永久环境烙印。
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表明,延续工业文明的老路,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反思人类现在的发展道路。“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首次写入了党章;“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则拓展了经济学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等等。这些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意识到需要使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反思工业文明的伦理价值认知、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了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经验,是中国智慧也是中国方案,更是中国反思和中国话语。围绕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才能真正发出有力量的声音,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话语系统中的重要内容。
网址链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71110/hbrb3195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