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动态】中国社会科学报:发挥党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19-11-2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表现为: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政治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价值观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仅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化建设历程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化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发展前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紧密结合,大力倡导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续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中国先进文化具有指导作用,一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二是因为中国已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各项建设,其中包括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决定了在其上建立的文化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政治引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不仅是针对政治的上层建筑而言,同时也是针对文化的上层建筑,尤其是对作为文化上层建筑核心的意识形态而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才能保障文化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正确的道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突出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当代中国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论断,再次强调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作用,也凸显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当前,面对国际国内文化领域日益复杂的形势,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一是弘扬主旋律。强调文化建设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和人民的意志为意志;同时,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传播正能量。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针对西方的文化输入和文化渗透,要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把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


  三是增强阵地意识。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实质是一场“攻城略地”的争夺,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舆论领域划分成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指出“红色地带,主要是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这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决不能丢了”。阵地意识,其实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我们党始终注重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把意识形态主动权、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四是巩固话语权。针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场合失语、失踪、失声的问题,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必须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解释力。意识形态多是以理论形式表现出来,理论只有能够解释现实,才能更好地掌握群众,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要实现用科学理论掌握群众,而话语则是理论掌握群众的工具。因此,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既要接“天线”,诠释好党和国家的重要理论、方针、政策等,又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


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价值观念是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不同的文化也会表达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文化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先进性上。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之争,文化的核心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


  马克思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核,体现着全民族的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朝着既定方向发展的内在力量。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就失去了灵魂,就没有了方向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性质上讲是社会主义的,从内容上讲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先进文化,从性质上讲是社会主义的,从内涵上讲是体现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各族人民利益、体现最广大人民意志的。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大力弘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根红线,使其在文化发展变迁和价值取向上发挥“定盘星”的作用,引领大众文化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文化产业进行价值观渗透。


  大力弘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要做到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大众文化与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同时,将这些正能量内化为人民群众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思想文化的情感认同,外化为人民群众积极养成向上向善、崇尚公平正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付家荣  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北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