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严飞:新时代学校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思考

来源:新闻网发布者:张艳伟发布时间:2019-10-10

      学校党委三届四次全会以来,我们主动融入“双一流”建设工程,紧盯建设国内一流财经大学的目标愿景,全面推进一流学科进位升级。在此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要把我校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三个学科争创国内一流学科,达到目标位次。年初学校又推出了《湖北经济学院2019—2020学科建设方向、团队、项目一体化推进方案》,整个学科建设工作正在向前快速推进。


      今年是校党委谋划未来五年发展的时间节点,也是学校开始谋划下一个五年规划的承上启下年,同时也是学校授权扩点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在这个时间节点,积极探索新时代财经高校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一般规律,思考加快我校学科快速发展的路径措施显得特别重要和有意义。


       一、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尽管各财经高校的校情不同,在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上可选择诸多个性化路径,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无疑很好诠释了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成为引领财经高校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导航和行动指南。


      (一)创新驱动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内涵和第一动力


      要把创新摆在学科建设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科标志性成果创新;学科组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机制等)。


      (二)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用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一是推进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基础学科的协调发展;二是解决一级学科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以及一级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三是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一体化建设,以一流学科引领一流专业建设,以一流专业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四是要注重学科相互联动,要激发非一流、非优势学科的动力,对一流学科形成有效的支撑。


      (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绿色发展是对学科发展本质、规律和趋势的理性把握,强调回归大学本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环境。一是学科建设要回归教育本质,要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二是建立自由、自然、本真的管理体制,鼓励彰显个性与特色;三是学科建设要遵循规律,要研究在办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科学推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建设绿色人文生态校园,强化精致化校园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四)开放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用开放理念拓展学科发展视野,构建开放的办学观、开放的人才观、开放的教学观、开放的科研观,形成开放发展大格局。要加强同政府、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的合作,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的大学生态圈;要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科研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提升经管类学科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五)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


      推进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把共享理念既作为出发点,也作为落脚点。要将学科建设与教师事业发展、学生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三者同步发展;要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和学院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相互补充;要深化学科建设资源及成果与社会的共建共享,实现大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二、财经类高校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四个新趋势


      (一)重新认识“一流学科”内涵,将一流专业建设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范畴


      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是总目标,一流学科是重要条件,一流专业是基础、是根本。专业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高校推进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立足点。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


      没有一流专业做支撑,就没有一流大学,也不会有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除了推进一流大学整体建设外,还应同步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并将一流专业建设纳入一流学科建设中,将一流专业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加强建设。


      (二)实现学科建设向学科群建设转变


      学科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带根本性的任务,关系到学校发展兴衰,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学科建设应当以学科集群为核心,培养学科集群的竞争优势,并应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求为标准构建学科群,促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成长,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群。学科集群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科集群能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不同学科可以分享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降低学科建设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第二,学科集群化发展可以打破现有学科壁垒,形成由优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构成的严密学科体系,促进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与综合,形成学科间互联互补与共生共荣机制,实现学科发展综合效应,从而集成多学科优势和特点,有利于优化学科结构,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


      第三,学科集群化发展有利于优化学科队伍,建设创新团队,承担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实现联合攻关,不断增强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生重大科研成果,提升科研整体水平。


      (三)从追求学科标志性成果数量向标志性成果特色化集聚化转变


      当前,如何建构学科建设话语权仍是财经类高校急需解决的难题,如无大批高质量的学科建设成果,财经类院校的学科发展将停滞不前,整体研究水平也很难提升。


      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容易陷入一味追求学科标志性成果数量的误区,单纯的以量取胜会让学科发展永远处于低端徘徊阶段,无法实现由单一学科成果向特色化、集聚化学科重大标志性成果转变。


      因此,要想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接地气”,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从机制上大力扶持学科建设,实现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的特色化和集聚化,通过逐步凝练特色学科重大标志性成果,稳步实现学科标志性成果的集聚效应,助推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突破。


      (四)从学科建设单一维度突破向多维度全方位突破转变


      学科是大学的核心,学校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带动学科生态集聚。在校内,学科之间的合作比学科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张力,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前进和推陈出新,要注重维护良好的学科生态。


      在学科体系结构中,同一学科衍生的是线性学科群,相邻学科组成相关学科群,不同学科交叉产生交叉学科群。交叉学科在现代科学中最具生命力,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最大,最具发展前景。


      学科群建设目前有两大路径:一是通过现有学科推动互融交叉,这是一条传统的路径,主要做法是围绕主干、优势、特色学科搭建学科群,或把现有的学科归类搭建出不同的学科群;二是通过跨学科研究培育新型学科,国外著名大学普遍建立各种类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所),这一做法更具发展和应用前景。


      因此,要从学科建设单一维度突破向多维度全方位突破转变,从线性学科群、相关学科群向交叉学科群转变,以形成更具发展前景和更具生命力的学科建设生态。


      三、学校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要谋划做好“三大统一战线”工作


      按照学科评估发展趋势,一流学科建设不仅仅是要有人财物,更要有精气神。要克服狭义的学科建设思维,要建立大学科思维,统筹协调好三条战线之间的关系。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教材是基础;一流师资、一流团队、一流成果是根本;一流管理、一流体制机制、一流文化是保障。从学校层面来看,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要统筹规划,做好“三大统一战线”工作。


      (一)第一条战线: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教材


      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建设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学科建设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而推进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本科、一流专业和一流教材作为基石和支撑。


      一流本科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高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立本强基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没有一流本科,一流学科无从谈起。


      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的把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及教学方法技术都在专业这个平台上整合好,把专业建扎实,把一流本科办好,一流学科建设才可能成功,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一流教材是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工程和基础工程,一流教材为本科优质课程和学校特色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第二条战线:一流师资、一流团队、一流成果


      一流师资。一流学科建设和推进需要有一流师资队伍作为中坚力量,没有一流师资队伍作为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就是空中楼阁。一流师资队伍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更多的是学科特色和学科底蕴的积累,这也是建设一流学科必备的前提条件。


      一流团队。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科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形成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一流学科建设保驾护航。


      一流成果。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成果应用链条,推动创新成果与成果应用对接,推动重大创新转变为一流成果累积,进而使一流成果累积为财经类院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持续、强劲的动力和支持。


      (三)第三条战线:一流管理、一流体制机制、一流文化


      一流管理。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有一流管理作为保障,只有配备有健全的高校“双一流”建设管理机构、创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和有效的内部监测评价制度,一流学科建设才能良性发展,稳步向前。


      一流体制机制。一流学科建设也需要有一流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需要有健全的高校章程落实机制、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以及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作为支撑,只有这样,一流学科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一流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是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的主旋律之一。因此,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时也需要不断建设和培育一流学校文化,用一流文化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生命力和竞争力。


      四、学科点率先突破要谋划做好“五个一”工作


      学科点是学校学科建设的微观基础,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只有一个个学科点的建设卓有成效,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才会进步。PI团队项目的推进标志着学校新一轮学科建设的平稳起步。就一个学科点而言,以建设好PI团队为契机,要主动谋划,做好以下“五个一”,争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一名旗手(学术权威)。大学是大师的摇篮,大师是大学的根基。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需要有一流人才队伍占据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因此,要把学科带头人培养与一流学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建立起科学的学科带头人培育、遴选和考核标准,通过公开竞聘择优选拔学科带头人,强化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出拔尖创新人才喷涌而出的学术环境。


      建设一个团队。一流学科建设和推进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必须要有团队的协作与合作才能实现,一流水平的学科团队有两个重要表征,一是学科带头人具有一流水平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二是学科团队群体应具有相对合理的结构,包括学历、专业、职称、年龄、学缘结构,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实力。因此,学科团队建设既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还要加强学科团队整体素质的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学科团队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控制,打造精炼的学科团队。


      建成一个平台。集中资源,善用校内外资源,围绕“点、所、网、刊、会”来建成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优质平台。“点”是努力建成一个博士点,或是硕士点;“所”就是建设运行良好的研究所,或是研究基地,确保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网”就建设高水平学科网站、期刊等对外宣传阵地,扩大学科社会影响力;“会”是谋划成立相关领域研究会,或是主动加入学术研究机构,个人力争成为会长、副会长,学校争取成为会长单位,扩大学校学科建设在同行中的影响力,提高认可度。


      形成一种特色。特色学科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学科队伍较强的学科;它除了具有自身优势外,还能彰显自身办学特点和学校特色,它往往表现为学校学科的优势,跟学校属性几乎一脉相承。学科特色是学科建设的生命,在日常工作中,注意选准、培育和用好本校的学科特色,以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当然,做出特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在当前,要结合学校的自身实力和发展情况,可以争取在新观点、新方法、新领域率先抢占一种,以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


      创立一个流派。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聚焦经济社会难点、痛点、焦点问题开展持续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院解决方案,促进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形成经院特色(流派),为学校在学术界争取一席之地和话语权,提升学校办学知名度和办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