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巨变,本科教育须有新思维、新视野推动新变革,培养一流的人才来适应变革。我校作为地方院校需要认真思考,在学校的历史定位中,什么样的人才是一流人才?我们培养的一流人才具有什么特征?我校的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实现?什么样的教学是一流教学?结合几年来我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一流本科人才的品质
一流本科人才并不是全国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像审核评估一样,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培养标准和人才特色。我校以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为目标和特色,所以我校的一流本科教育应当培育学生具有以下品质。
1.有理想、有追求。理想信念是灵魂,是人生的航向,是奋斗的动力。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才能乐学、向学,才能矢志不渝地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大业之中。作为新时代的一流本科人才,必须树立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2.有能力、有担当。一流人才应当是国之栋梁,有勇气有能力担当起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具有“乐学善问、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 “沟通理解、互惠共享、立己达人”的交流能力,“理性思维、探索求真、守正出奇”的创新能力,“知行合一、明辨笃行、经世致用”的实践能力,“开阔前瞻、果断决策、知人善用”的决策能力。
3.有修养、有实干。墨子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良好的品质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仁爱、和谐、包容,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一流本科人才必须有仁爱之心、家国情怀,乐观自信、宠辱不惊,具备健康身心、审美情趣,有实干家的精神和斗志。
二、我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实践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1.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貌合神离。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才培养创造优良环境。学科带头人应当既是科研掌门人,又是教学引领者,其首要工作更应当是策划本学科所涵盖的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建设,把科研上的领先转化为教学的领先,推动科研与教学同步前进。然而,我校的学科带头人从遴选到工作实践重点都放在了科研上,没有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体现较弱。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成为两股道上行进的列车,分离前行,没有形成合力。
2.科研与教学少有交集。目前,政府、社会、评估机构等对学校、学科和教师的评价都比较轻视教学,所以我校也不可能例外。如大学排名也好、学校内排名或选拔评优也好,关注的是可量化的科研成果、学历、职称、头衔指标,作为学校科研和教学主体的教师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教师的研究成果很少有效地转换为教学内容,科研优势没有有效地转换为教学优势,没有形成科研与教学同生共进的探究文化,或者科研和教学彼此互补、相互滋养的良好局面。
3.教与学的分离。大学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相互促进,形成教学共同体。虽然我们一直在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但不可否认在我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少有相互促进,课堂教学“单声道”状况很明显,教师只管教内容,不管学生怎么学,很少教学生如何学;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创新性;课内外师生互动不够,教的方法没有依据学的需要;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动力不足。
4.学与做的分离。“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结合、学做融通是我国从古至今的重要教育智慧。但我们的学生学与做还没有很好地融合。如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发展脱节;师资队伍中双师型师资占比过少;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实习实践类课程的受重视度不够等。
5.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过分强调专业化,没有把通识教育精神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体系上的贯通;师生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认识不足;通识类课程数量不足。
6.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分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校的问题主要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没有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待提升;思政类“精品课堂”数量偏少;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7.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分离。信息技术没有有效地支撑教育教学;师生综合信息素养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缺乏统一规划与整合,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本科教育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有待加强。
8.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分离。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把创新创业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创新创业教学也很少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创业导师队伍薄弱,缺乏实战经验。创业课程数量少,特色不突出,课程内容实质性不强。创新创业实践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率低,专业覆盖面窄。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
1.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的融合。一流的学科是本科专业建设最重要的保障,优秀师资能够显著提升本科教学的水平,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为本科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本科教学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并为学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强调“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和“中外贯通”,既要注重本科基础阶段全面的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良好的审美品位,同时又要注重在专业教育中为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和培养,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容融通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3.厚基础与强实践相结合。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通过加强课堂教学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系统的创新训练,加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能力成为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以及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4.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相结合。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出发,德育、智育、修为并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实现一流本科教育的路径与举措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是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准则,必须落实落细。三全育人,育人必有思政。从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每一门课程都必须体现课程思政,必须明确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培育点。即将开始编制的新课程大纲都要有明确、准确的思政元素。
2.全面推进“四个回归”。陈宝生部长提出的“四个回归”非常清晰的阐述了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学校怎么干、教育怎么办。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基本遵循。学校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必须推进“四个回归”。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历,回归教育常识;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做真学者好老师,回归教育本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教育初心;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回归教育梦想。
3.聚力“五好”建设,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学校《关于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好专业、好课程、好教材、好课堂、好实验室的“五好”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五好”建设是学校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必须切实抓好抓牢。一是按照国家专业标准,结合国家“双万计划”,对标“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强化“荆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遵循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专业调整,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二是积极实施国家“双万课程”建设,开展打造“金课”去“水课”行动,加快一流课程建设,强化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核心课程、高水平通识课程、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实训课程;加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国家水准、全省领先的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三是着力高水平教材建设。完善高水平教材选用制度,确保重要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选用公认的权威教材,推荐使用优秀的阅读教材,鼓励使用高水平自编教材。落实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要求;完善高水平教材编写制度,明确工作机制和资助标准,支持教师主编或参加本科生教材编写工作,组织编写一批有经院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教材、案例和习题集。四是着力建设精品课堂。建立课堂规范,严格课堂管理,优化课堂评价标准,明确课堂建设责任主体,打造有灵魂、有水平、有研究、有温度的本科教学课堂。五是着力建设好实验室。深化实验教学中心转型发展,以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经济学院)建设为龙头,理顺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国家级高水平实验教学大平台。搭建融入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鲜明特色的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大平台,建成经济管理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流本科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它与全面发展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独立个性是德智体美劳素质在学生个体上的特殊组合;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的教育;是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教育,核心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教育。一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历要更加深入人心,一切教育活动以此为标准,打造师生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学手段的改革,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变化,信息化时代人际交流方式在发生巨变,要求我们教学手段要持续革新。要继续做好“六个共同”,提倡并一定程度上实现课堂的思想互动、探究式翻转式课堂;三是做好教学研究,探究教学新规律,探求教学新方法,寻找教学新途径,结合教学实践,凝练、深化为教学成果。
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延伸,在大学期间奠定学生的创业基因,缩短其走上社会后的创业适应期;打造课程平台、孵化平台、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相结合,建设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创业导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专业覆盖面。
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一是认真落实学校“七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措施,形成“监控、反馈、改进”的螺旋式闭环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审核评估整改方案,把整改真正落实;三是形成学校的常态教学评估机制;四是改革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7.持续改善教风、学风、考风,形成学校的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文化。教、学、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以严谨的教风带动学风,以严格的考风影响学风,以密切、及时的管理促进学风,反过来以良好的学风改进教风,形成严肃的考风。教风、学风、考风持续改进,形成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的质量文化。
8.几点具体建议。本科教学投入大见效慢、标志性成果少、耗费精力多,但它是慢工出细活出精品的活动,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肯定有我的工作,学校应该持续支持。
(1)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确保本科教学经费的充足供给;
(2)加强对教学优秀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奖励,特别是职称晋升晋级时真正向教学倾斜;
(3)适时降低班级容量,开展真正的小班教学;
(4)满足学生的专业和学习要求,做到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师生双向选择课堂;
(5)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实现高水平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6)加快探索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形成信息时代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