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薇 郑天乐 见习记者 高静怡 摄影 欧美玲 美编 刘臻臻
齐耳短发,笑容慈祥,她以满腔热忱守望学生的成长。
从荆南街到杨桥湖大道,从手拿教案到背上“小蜜蜂”,执教38年,她一直伫立在讲台上。
回顾即将到站的职业列车,王瑞华说:“我其实没有什么突出的事迹,老师们都比我优秀。”职业生涯的最后5年,她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货币金融学的核心成员,主持或参与3个省级教研项目,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2次获得省级二、三等奖,3次获得湖北经济学院优秀教学奖,2021年获评湖北经济学院教学奉献奖。
如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姜璐说:“热爱教学事业坚持一年、两年容易,而王老师从开始工作一直坚持到现在。”
三十八载寒来暑往,王瑞华将自己的青春献给经院,将热爱献给教育事业,这种坚持便是平凡的伟大。
姐姐、老师
1984年7月,22岁的王瑞华成为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那时,她和学生一般年纪,穿着长裙,烫着时尚的发型,上课认真授课,下课后轻松说笑,同学们总是称呼她为“姐姐”。
1991年,王瑞华第一次当班主任,她想尽办法给学生设计一些小活动,让班级氛围更加融洽。“有一次我以每个学生的姓名作为谜底,编写谜面,让全班同学进行有奖竞猜。”回忆起那段时光,她非常自豪:“那次活动特别热闹,同学们非常开心。”
除了在班级设计有趣活动,她也经常和学生泡在一起。学生恋爱闹分手,她没有严厉责备,而是细心开导和劝诫;学生结队来老师家里作客,她穿上围裙、洗手下厨,热情地做出一大桌饭菜;每次学生生病住院,她便熬好鸡汤,给病床前的他们送上热腾腾的关怀。回忆过往,她的脸上一直是幸福的笑容。
学生毕业后,虽然各奔东西,但师生情谊愈发绵长。2004年,91级城金2班回母校举办同学会,师生其乐融融共聚一堂。当年的小伙子、小姑娘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显得成熟稳重,而王瑞华的眼角爬上细细纹路。
团支部书记尹刚说:“老师,我特别想拥抱你一下,十年前我就想拥抱你,但是那个时候你太年轻,所以我有点不好意思。”一个拥抱代表了学生对老师最真挚的情感。
时光飞逝,学校从荆南街搬到藏龙岛,王瑞华也从亲切的“姐姐”成长为和蔼的“老师”,而不变的是教书育人的赤诚之心。
“我认识王瑞华老师是在大二时的货币金融课。那门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重要但内容复杂,我有点没信心。”农银Q1641班刘俞霄说:“但王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授课深入浅出,我很喜欢。”
2019年,刘俞霄主动联系王瑞华,邀请她指导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57岁的王瑞华带领团队亲赴随州、云梦等地调研。不管是调研中各项安排还是研究报告的撰写,王瑞华都事无巨细地耐心指导,经常晚上九、十点钟还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报告写作。最终的调研成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探究——基于公安县实地调研》一文荣获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普惠金融·青春践行”有奖征文省部级二等奖。
“我已经毕业一年多,仍然和老师经常联系,遇到生活和专业的问题还是像当年一样和老师谈心。”刘俞霄说:“我想不论过去多久,我要将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一直铭记于心。”
依靠、坚守
在王瑞华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过2次疫情。而不论何种情境,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成为学生的依靠。
“2003年我们遇到了非典。作为班主任,在这种危险时刻是必须要坚守在第一线的。就像警察和医生一样,虽然危险性有差别,但守土有责的情形是一样的。”当时王瑞华担任证券2001级班主任,根据防疫需要和学校要求,疫情期间每天都要去检查学生寝室。“那时我们每天都要逐一检查寝室,查看学生有没有发热等异常情况,敦促学生不要外出。危急时刻,老师就是学生精神上的依靠。”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袭来。与非典不同的是,这次学生都安全在家,而教师们要面对的挑战是上网课。
对青年教师来说,上网课毫无难处,但对于年龄偏大的老师,网络教学就是全新的挑战。“最开始我很担心。我长年住学校,因为封闭管理,我们被隔离在校外,教学材料全不在手边,能使用的也只能是一台很旧的电脑。我年龄大,电脑操作不熟练,担心上网课效果不好。”
王瑞华非常重视教学效果,《货币金融学》是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果这门课基础打不牢,学生后面学习专业课程就更听不懂。她说:“上网课我看不到学生的表情反馈,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听明白了,少了点课堂互动的氛围。”
为了保证正常教学,王瑞华下了一番功夫。“操作不会就找我儿子,那时一家人都在家隔离。”她说:“特别是系统突然出现故障,那个时候我很紧张,就赶紧叫儿子过来救急。如果视频授课突然中断,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之后要集中就有难度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王瑞华已经能够熟练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在学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试点中,走在了金融学院前列,得到了学生和同行高度评价。“网课也有网课的好。我会运用多种方式检验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通上留作业、布置讨论题、布置考试题,有的时候会通过QQ视频组织学生讨论,点学生回答问题。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对学生的负责、对教学的执著是王瑞华长期以来的坚持,不论何种境况,她都坚定完成该完成的任务。
教书、育人
“授课不能平铺直叙,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王瑞华像准备小品故事那般设计教学内容。
“货币金融学是宏观金融学与微观金融学的结合,但我倾向于用微观的分析方法,将有内在联系的东西比较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王瑞华说,“比如说资本充足率,在教材上可能没有公式,但是在我的课件上就会呈现公式,分子和分母之间的约束关系会被我设计得很细致。尽量把抽象的东西讲的具体,这样学生更能理解。再比如,中央银行那一章教材里都没有T帐户,为了讲清中央银行资产决定负债的关系,我就设计T帐户加以解释。”
她说:“每一节课都应该有亮点,有学习高潮,一节课要有充足的信息量,学生才会有收获。围绕知识点也可以适当穿插小游戏或者案例,吸引同学们注意力。”
她认为,上课安排学生发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措施。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王瑞华带了6个非金融专业班的《货币金融学》,相对金融专业的学生,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对金融的兴趣及金融意识都有较大差距。“运用提问、追问式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敦促每位同学认真听讲。”学得好的同学,可以正确回答老师提问,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如果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作答,她要求学生复述一下刚才自己讲的什么内容。“这个办法简单有效。”
“我们的老主任李福臣老师说,年轻老师刚上讲台时言辞很短,是因为知识积累不够,如果想把课讲生动就要加强自身的积累,积累丰富了,自然就融会贯通了。”王瑞华回忆道。
也正是这样,王瑞华在教学生涯里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每节课后我一定会反思,这个习惯我坚持了38年了。”课后,她总是反复琢磨,那个地方是不是换一种设计会达到更好效果?授课条理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理顺,让学生能够快速吸收?她说:“虽然我制作的课件技术手段不先进,但是我也在不断运用新技术,比如添加图表、公式,变换颜色,让学生看起来更加直观,知识接收更直接。”
除了传授知识,王瑞华更为重视金融人才的思想素质。“金融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就是钱的运作,因此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她认为,具有劳动光荣理念的金融人才,才能廉洁奉公、努力工作。“金融人才要为国家管好钱,为人民理好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杜绝拜金主义,是金融人才必需具备的素质。”
授课形式新颖、授课内容丰富,王瑞华对课堂纪律也严格要求。“对于无故不到课同学,我会要求学习委员把学生叫回课堂,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也会主动和班主任反应。”除了抓到课率,王瑞华每学期都会安排期中测试,不断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五年10个学期中,学生对她的评教排名有7个学期进入前30%。
与她同时参加工作的金融学院教师卢秀清说:“我和她交往近40年,她对待教学始终一丝不苟,我很佩服她。”
情怀、传承
年轻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引导。而在经院,一直以来就有“以老带新”的传统。王瑞华回忆,在她刚参加工作时,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老一辈教师给她提供很多帮助。
印象最深的是入职第二年生活上的一件小事。那年学校发给每位职工一百元用以购买西服,要知道当时这一百元相当于王瑞华两个月的工资。新购买的西装仅穿了几次,不慎在公共浴室被盗,她心中很难受。这件事被教研室主任肖运杰得知,他立马向学校反映,学校工会给王瑞华发放了三十元慰问金。王瑞华笑道,“领导和前辈对我的关心爱护让我感动了一辈子。”
时光荏苒,王瑞华也成了青年教师眼中的“老大姐”。虽然王瑞没有“老带新”的指定年轻教师,但她始终把那份对同事的关爱、对年轻人的提携传递下去。王怡、王婧、童滕等许多金融学院的教师都去听过她的课,她也力所能及的为年轻人提供帮助。
办公室、饭堂,这些都是青年教师向王瑞华“取经”场所。青年老师遇到学生不听话的情况,王瑞华会帮助分析原因并根据自己教学经验提出建议;面对青年老师上课重点不明确的情况,王瑞华会主动探讨授课安排,并分享自己的课堂详略分配。“在我们身边就是这样热心的王老师让人欣赏,她不需要别人提要求,就自觉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卢秀清说。
除了帮助青年同事,王瑞华在面对学院安排工作时主动担当、从不推脱,高质量完成每项工作。在2019年金融学院筹划《货币金融学》课程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的过程中,杨学东找到了王瑞华,希望她负责其中一个部分的撰写。“王老师非常认真负责,交上来的所有材料几乎不需要二次修改。”杨学东感叹,“这就是我们老教师的敬业精神。”
是怎样的信念能让一个人一生坚持一件事?
王瑞华用实际行动回答:热爱的力量。
她在课堂,即使不再年轻,依然激情四射!她的眼晴,或许不再清澈,但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严谨治学,默默奉献,这是王瑞华的个人形象,也是经院一批老教师的职业品格。
勤勤恳恳三十八载,兢兢业业为校奉献。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在为同学解答一个又一个难题中,王瑞华仍在燃烧自己,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