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如何释放改革活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者:何建生发布时间:2019-03-11

《中国高等教育》 ( 2019年03月11日 04版)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抓住机遇,精准定位,办出特色,释放活力?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和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共同探讨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凝练特色、精准定位是投身“双一流”建设的先决条件。特色与定位产生于一所学校历史、现实、未来三者的交汇,探索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要让历史透过现实照亮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


总体而言,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源瓶颈”。当前国家推动的“双一流”建设具有开放性,打破了学校身份的壁垒,为地方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


发挥区位优势,彰显地方特色


记者:在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要争创一流,应如何认识自身特色与优势,找准发展定位?


熊思东: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各高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双一流”建设对各高校发展的意义,促使学校把各项工作目标统一到“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上来。二是要明确自身定位,有了精准、清晰的定位,学校的建设才能向着合理的目标方向前进。三是要彰显特色,特色是一所大学有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识,是大学独有的“身份证”,只有特色彰显,才能在世界大学之林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凝练特色、精准定位是投身“双一流”建设的先决条件。特色与定位产生于一所学校历史、现实、未来三者的交汇,即源自学校办学的历史积淀,符合并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把握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内在规律。概言之,探索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要让历史透过现实照亮未来。


沈满洪:正如熊校长所言,一所大学如何寻找自身特色、明确自身定位,是关键性的问题。学校要提升办学水平创一流,必然要有“人无我有”的鲜明特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大学数量众多,如果广大地方大学能够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办出活力,就能显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加快我国向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地方高校植根于地方,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地方高校的特色必然受到所在区域影响,学校的特点往往体现着城市的特点。比如,宁波是一座著名的滨海城市,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为城市特点,这成为宁波大学组建“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工程”学科群的基础;宁波较为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也为宁波大学注入创新创业基因。


记者: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一大优势,在新时代,地方高校应如何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促进自身发展?


熊思东:地方高校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要完成好这一使命,必须要将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相连。首先,地方高校要真正树立服务理念,以服务谋发展。地方大学与地方发展的互动较为直接,要充分利用好地方资源,做好服务地方的工作。其次,地方高校要真正为地方发展作出贡献,以贡献求支持。最后,地方大学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以合作促共赢。苏州大学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学校服务江苏省500多所企业,与苏州市共同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校培养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队伍在江苏省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沈满洪:可以说,地方资源是支撑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地方高校可利用的地方资源非常丰富,既有区位优势、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先天性资源”,也有经济资源、政策优势、地方政府支持等“后天性资源”。如果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较好的汇集、整合、利用,学校的发展就会后劲十足。同时,这些资源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色。例如,宁波大学充分利用了浙江省和宁波市的创业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借助地方优势,依靠社会力量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让当地优秀企业家成为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学校通过利用地方资源,有效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使毕业生的创业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优化治理结构,突破发展瓶颈


记者:近年来,地方高校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与一些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地方高校还有哪些发展瓶颈?怎样有效破解?


熊思东:地方高校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条发展之路堪称是在困难中前行、在困难中崛起。地方高校数量多,但面临的问题存在共性:一是历史形成和政策局限。地方高校的“地方性”源于受地方政府管理,有的地方政府重视教育,区域资源丰富,地方高校办学条件较好,而有的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这就造成地方高校发展不平衡。二是在资源的获取和有效利用方面还有待提升。三是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存在短板。四是办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在学校层面,要破解上述问题,就必须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在宏观层面,解题之道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指引。近年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动“放管服”改革,为释放地方高校的活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放管服”改革落地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非常积极地用足政策,学校的发展动力与内生驱动力得到了释放,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属大学建设和发展,在综合改革、依法治校改革等方面都将苏州大学作为试点单位重点给予支持,推动了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面向未来,希望“放管服”改革能够进一步创新,升级为“2.0版本”,准确把握当前高校的特点,体现针对性和精准化,使“放管服”改革能够解决痛点、挠到痒处,有效解决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调动起广大师生参与“放管服”改革的积极性。


沈满洪: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是极为迅猛的,发展质量总体上是好的。地方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瓶颈”,是相较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而言的,这是基本前提。因此,我们也要将地方高校的问题与破题之法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中进行思考。从这一角度出发,地方高校存在三个明显的短板:一是人才短板,地方高校的高素质人才还较为缺乏;二是平台短板,在国家重点平台布局中,地方高校排序偏后;三是办学自主权短板,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还有待扩大和落实。


总体而言,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源瓶颈”。当前国家推动的“双一流”建设具有开放性,打破了学校身份的壁垒,为地方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地方高校要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重点突破,想方设法争取更多资源促进发展;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关键点,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理顺办学者、主办者和支持者的关系。


记者:两位校长都提到了办学资源对地方高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在各类资源中,人才被视作第一资源。地方高校采取了哪些方式用好人才资源?


沈满洪: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三个一”的理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人才工程是“一把手”工程,学校“一把手”要担负起人才工作的责任;在考核中,对做不好人才工作的学院实行“一票否决”。在明确人才工作理念的基础之上,汇聚人才资源,一是要扩大人才规模,提升高水平人才数量。学校发展要向着高水平迈进,必须要有充足的人才支撑,所以学校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不断加强引进力度,把人才规模先做上去。二是要提升人才层次,学校人才引进的层次要与学校发展目标共同提升,使人才队伍有能力支撑学校的新目标和新发展。三是要优化人才结构,对于学校的重点学科,要优先引进人才、成集群引进人才。同时,在结构上,还要协调好海外优质人才与国内优质人才的引进。


高校人才工作的一大难点是处理好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关系,既要招来“女婿”,又要留住“儿子”。宁波大学将一碗水端平:只要“儿子”达到标准,享受与“女婿”同样的待遇。通过这种方式,盘活人才资源的“存量”,使人才安下心来,专注于教育和科研,为学校发展服务。由于现代科学发展呈集群化趋势,单枪匹马式的研究难以成功,因此,宁波大学在关键学科的人才引进中注重团队引进,尤其是在有院士级人才领衔的情况下,保证足够的编制,建设强大的科研团队,实现关键学科点的突破。


熊思东:我非常赞同沈校长“三个一”的人才工作理念。正是由于人才队伍对学校发展如此重要,各高校才花很大的心思和精力做好人才工作。苏州大学也将人才工作放在关键位置,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核心任务,重点体现为引、育、用三个方面。


所谓引,就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地方高校要实现特色发展,还面临着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短板,所以做好人才引进是地方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人才引进分为两部分,一是带动学科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二是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才俊,两类人才组成“大师+团队”优质师资力量。所谓育,就是做好存量人才培育工作。每所大学都应持之以恒地加强人才培育,不断探索人才培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所谓用,就是真正用好人才。人才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注重内涵发展,实现高校转型


记者: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两位校长如何认识内涵式发展?地方高校应怎样走好内涵式发展之路?


沈满洪:我认为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把学校的办学质量提上去。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核心,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实现内涵式发展首先要集中力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例如,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近年来,宁波大学在探索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推动“专业瘦身”,下决心砍掉了近三分之一的专业,汇聚有限的资源,集中发力,办出一流学科。同时,进一步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此外,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首先用到本科人才培养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熊思东:坚持以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内涵式发展内容丰富。一是全面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优化学校的治理理念。二是在发展中处理好五对关系: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坚持以学术为魂,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处理好学校与学院的关系,协调校院两级关系,明确是“大学办学院”还是“学院办大学”;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思想理念;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统筹推进教学与科研;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今天的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学术共同体,学校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潮流,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并从社会发展中获取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最重要职能,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明确要求,地方高校转型应该向什么方向转?应该在哪些方面推动转型?


熊思东:转型发展是新时代对地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也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当前,地方高校的转型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甚至是向研究型大学转型;二是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苏州大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学校正在夯实研究型大学基础。但是,对于苏州大学这样一所地方高校而言,向着研究型大学迈进并不意味着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上,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苏州大学也正在积极探索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更加贴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沈满洪: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方向,还需要根据各地区高等教育总体布局而定。地方高校转型只有与区域定位相结合,抓住地方需求,利用特色资源,才能找准方向,真正释放办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