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往哪转?如何升?

来源: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22

  《光明日报》(10月21日  05 版)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如何把握产业结构调整这个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如何以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

  围绕这些问题,我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起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个方面作一讲解,供大家参考。

  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我国产业结构应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城市为主导,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新的起点,这是我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在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之后,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经济总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在这个新起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去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主动调整。特别是,这个“调速”为调整产业结构、争取长期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个需要通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的优劣。当然,就竞争环境来说,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注点和落脚点有何不同?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是让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位置。但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同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对主导产业进行持续更新,最终要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要明确往哪里转?朝什么方向升?可以说,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是我们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形势、大背景,也是大前提。因此,2011年是我们分析经济发展的关键时点。

  首先,在我国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的同时,我国的人均GDP2011年达35083元(约5432美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应该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第二,2011年,我国的农业比重降到10.1%,工业比重达到46.8%,与此同时,城市化率达到51.27%。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且进入城市化中期。这意味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了新兴工业国的产业结构特征,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城市为主导,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个发展态势下,服务业的作用也要相应凸显。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有全球视野。就像过去把世界分为三个世界一样,全球经济格局下的产业结构特征也可用三种类型国家划分:一类是消费和服务主导型国家,这类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又富又强,但面临就业压力;一类是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这类国家经济体大,就业充分,但不富不强;一类是资源型国家,其中有的是石油输出国,富而不强,有的国家甚至十分贫困。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转型:消费和服务主导型国家针对就业问题,趋向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针对大而不富问题,趋向消费拉动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资源型国家减轻对外国的依赖性,倾向发展制造业。

  在这里,我以美国为例,特别说一下消费和服务主导型国家的产业转型。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先后推出三大举措:一是要求出口5年翻一番,目标是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主要措施有:逼贸易剩余国提高汇率,为出口腾出市场;放松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二是再工业化。过去美国为了降低成本实施去工业化,现在却提出再工业化,依靠制造业来吸纳就业人口,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自动化和精细化,以节约劳动成本,通过技术突破(如页岩气)降低燃料和原材料价格,支持国内制造业朝高科技方向发展,吸引高科技企业回流。三是发展绿色经济,开发新能源,使绿色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很显然,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共同的取向是发展制造业和扩大出口。这种结构转型对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制造业产品的国际产能过剩进一步凸现,更不用说发达国家出口的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了。其次,制造业的国际资源供给环境进一步恶化。各个国家都在发展制造业,国际资源不仅供给不足还价格飙升,这对制造业大国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在倒逼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  

  长期以来一国的产业结构安排有比较利益之说,也就是按照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安排产业结构。按此学说,我国基本上是发展劳动密集和土地、环境资源密集的产业,即使是利用外资的高科技产业也是主要集中在利用我国劳动、土地和环境资源的环节。这种产业分工虽然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一定的贸易利益,但冻结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我国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后,产业结构地位就要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这就需要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目标就是波特所强调的“一国产业是否拥有可与世界级竞争对手较劲的竞争优势”。如果还要使用比较优势的概念,决不是指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指比较竞争优势。按此要求,我国的经济开放不是单纯要求参与国际分工,而是服从于提升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利用国际资源,把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思考的重点。 

  下面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重点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我们知道,根据十八大的部署,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这就是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其中,理解服务业和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突破方向是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服务业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服务业比重太低。如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10.1%,第二产业46.8%,第三产业43.1%。(见图一)这种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低收入国家特征。主要表现是服务业比重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50%),更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70%)。连台湾地区都达到了68.5%。二是服务业结构具有低收入国家特征,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太落后。三是国际服务贸易比重太低。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内需型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客观规律是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时,服务业增长更快,服务贸易较产品贸易增长更快。在这个阶段,服务业主导成为趋势,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大于制造业。“微笑曲线”也表明,服务环节的附加值明显高于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依托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明显区别是:制造业的生产地点可以与市场也就是与消费地点分开;服务业则不同,服务与消费在地点上不可分离。哪里的消费需求旺,服务网点就到那里去;反过来,服务网络到哪里,那里的消费就会热起来。最为明显的是,当前的信息消费热就是同信息服务热相互促进的。此外,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现代化指标,其实现代化的许多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服务业本身也有个转型升级的问题。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通过纵向比较,我们发现: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国际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如此,服务业本身的技术手段也在升级,突出表现是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业带来了挑战。就比例来看,电子商务已占到零售总额的20%-30%,在年轻人中已高达50%,而且,电子商务也正在以“支付宝”之类的方式进入金融领域。

  当前,我国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也主要有三个:一是产能过剩严重。这是长期追求GDP的发展方式所致。尤其是在水泥、钢材、玻璃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造成竞争费用太高,资源严重浪费。再加上能源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造成了高产值低收入的产业结构。二是制造业水平低。尽管我们的制造业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有的处于第一位,有的处于第二位,但是国际竞争力不强。一方面,科技含量和档次低。如美国在飞机制造、特种工业材料、医疗设备、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占有更大份额,而我们是在纺织、服装、化工、家用电器等低科技领域占有更大份额。另一方面,在制造业产品中,“中国创造”部分少,品牌也是用外国的多。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价值不高。三是高耗能、高污染。能源、资源、环境供给不够持续,增长效益低。现以大家广为引用的2009年数据作一说明。2009年GDP占世界比重:中国8.6%,美国24.3%,日本8.7%;消耗的世界煤炭:中国46.9%,美国15.2%,日本3.3%;消耗的世界石油:中国10.4%,美国21.7%,日本5.1%。(见图二)

  除了结构性问题外,传统制造业还面临着国内资源供给难以为继的困境。就国内资源来说,人均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人均供地水平、人均淡水资源、人均石油天然气开采量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决定了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国内资源无力支撑高资源占用和消耗的制造业。另一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们的GDP的世界比重并不很高,但我们消耗的煤炭、石油占的份额却很大,按照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水平,我国的GDP如果要达到美国水平,即使全世界的石油和煤炭都给我国消耗也不够。或者说,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模式发展的话,全世界的资源都给中国用也不够。过去,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结构之所以能够支撑较长时期的发展,主要靠的是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现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竞争力明显下降,世界性危机和产业转型又导致国际市场产能过剩,国际市场竞争过度又导致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中国制造品频繁遇到各种方式的打压和惩罚,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造成了中国现有制造业的增长到了极限。这意味着,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必须由外转内,也就是说,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与此相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应该由外需型结构转为内需型结构。外需型结构指的是以参与国际分工为目标的结构,内需型结构指的是以国内发展为目标的结构。这种内需型的产业结构是真正建立在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之上,更有竞争力,也更可持续。具体表现是,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真实反映。

   此外,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还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面对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产生的生态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前提是在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而它的源头在哪儿呢?就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其中,产业结构最为突出。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就需要创新绿色产业,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创新的绿色产业,不仅是指节能环保产业,还包括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这些都属于现阶段世界各国都在创新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 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不能走传统的调整投资结构的计划经济方式,而要抓好创新  和市场这两个杠杆。

   ■市场作用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选择,二是优胜劣汰。

  面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不能走传统的调整投资结构的计划经济方式,而要抓好创新和市场这两个杠杆。其中,市场作用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选择,二是优胜劣汰。结构调整本来就是市场要做的事。市场能做的事,尽可能要交给市场,政府不要包下来,市场的作用就是优胜劣汰。尤其是依靠市场淘汰落后产能,依靠市场形成创新的压力。当然,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只丢给市场,政府还是要发挥作用,政府的作用是什么?是支持创新,尤其是更多地支持产业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发挥市场杠杆作用的同时,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在这里,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谈一谈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我认为,对制造业而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关键是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战略性新兴产业由过去的跟着走转变为今后的领着走;二是改造传统制造业,让传统制造业在创新中实现提升,其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不可分割的。产业创新实际上是培育国际竞争中的产业优势。正如波特所说的,产业竞争优势是指“一国产业是否拥有可与世界级竞争对手较劲的竞争优势”。这实际上为科技创新明确了方向和着力点。一方面,科技创新要与产业创新结合。要瞄准现时代产业发展方向,尤其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加快高科技产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科技界要与产业界结合。通过推动产学研协同,解决好创新产业的重大科学问题。此外,还要以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实现开放式创新。创新没有国界。创新的产业进入国际前沿的前提是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当前,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信息的互联网流动、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都已司空见惯,这也让产业创新在获取国际最新科技成果支持上成为可能。

  在现实中,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个国家都在着力推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有关资料,美国着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干细胞)、航空航天和宽带网络技术;日本着力发展新能源、新型汽车、低碳技术、医疗技术和信息技术;欧盟国家着力发展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着力发展新能源和绿色环保技术。

  可见,正在和即将到来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以创新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绿色技术产业为标志。由此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国过去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没有能够赶上,失去了机会。这次再也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哪些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上都是制造业。这对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有特别的意义。过去中国的制造业由于科技水平的原因,在世界上只能在价值链的低端跟着走,即使是技术创新也只能是以引进和模仿的方式进行跟随创新。但是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也在世界上领先了。这个时候就要领着走了,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由跟随转向领跑。怎么样才能真正领着走?要领着走就要创新,靠研发来进入价值链的高端,也就是需要提高高科技产品和创新产品的全球份额,增加具有国际品牌的“中国创造”产品和技术的数量。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中国创造的份额,甚至在某些领域占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说到创新,我们应该用全球视角看待创新。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我们国家同发达国家已经站在同一条创新起跑线上,现在的关键就是要看产业创新,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所发展的产业,同样也是我们所要发展的产业,你在搞新能源,我也搞新能源,你搞生物医药,我也搞生物医药,大家都在同一条创新起跑线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讲了一个观点,“科技和产业的时代划分是以许多国家所共有的创造发明为依据的,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条特殊真理”。前段时间,全世界都在搞信息化,现在全世界都在搞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新能源。对于这些,我们不仅要积极参与,还要争做领头羊。

  现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正是我们大显身手之时,我们要早谋划、快出手,进一步凸显中国的人才优势和智慧优势。以3D打印技术为例,这一技术的产生使制造业技术从设计到模具,到车、钳、刨等工序,不仅被替代,还更加精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前所强调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且便宜的优势将不再是优势。要想持续保持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必须不遗余力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讨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因素。这需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需求谈起。一般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面临三大需求:一是科技需求,掌握当今世界最为高端的科学技术;二是市场需求,只有产品为市场接受,才能够实现价值;三是财务需求,投入、成本和规模等因素都会影响财务和利润的核算。明确了成长需求,我们可以从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具体因素角度,讨论一下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路径。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新产业的规模经济问题。一个新产业一旦被重视便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在市场上就是过度竞争。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在制度安排和计划安排上克服重复、分散投资,实现优势集中,并且从研发到制造到采用形成产业链,达到范围经济。这是产业组织创新。 

  第二个是新产业的市场问题。新产业的生命在市场,尤其是在成长初期。光伏等产业一开始就把市场定位在国外,95%以上的市场在国外,受制于人。从这个角度说,它受保护主义打击是必然的。因此,对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来说,内需市场是首要的,不能只是依靠外需。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首先是市场扶持,也就是消费拉动。这是市场创新。

  第三个是新产业的成本控制问题。新产业成长的初期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成本太高,价格处于高位,市场一时难以接受。由此产生的财务压力会使新产业半途而废。降低新产业成本的路径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进一步推进创新,发现和创新降低成本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另一方面是政府对新产业的技术研发给予必要的补偿和投入,同时也要给新产业产品使用者所产生的沉淀成本给予必要的补偿。例如原先使用化石能源的企业现在使用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相关的设备不能再使用了,这些无法收回的成本就是沉没成本。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明确一个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的成果,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它需要不间断地创新。这也是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关键性问题。当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遇到的“滑铁卢”就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