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的经济学创新和发展

来源: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5-27

《人民日报》(05月25日 5 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不断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不断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提炼新理论。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推动了新阶段的经济学创新和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所有制理论是核心,所有制结构构成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目的,是寻求推动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动力和新要素,使各种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于是,就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公有制成为主体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的着眼点不是消灭非公有制,而是服从于建设新社会的使命,寻求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寻求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各种要素的所有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这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其活力,基本经济制度框架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同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其重要的标志性进展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两个毫不动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两个同样不可侵犯”;二是在负面清单基础上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不仅准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竞争性领域,还准许其进入过去认为必须由国有经济垄断经营的一些领域,如外贸、金融保险、通讯、铁路等行业。

  在改革进程中,所有制理论的一大突破是明确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例如提出股份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意味着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共同发展不仅是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而且可以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实现。明确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为所有制结构调整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其中包括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改制、参股甚至控股国有企业,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扩展到经济运行领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进展。经济运行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目标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逐渐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其明显效应是增强了经济活力,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断完善,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水平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突破。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求通过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调节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否有效,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建设有效市场,包括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市场规则公平透明,市场价格在市场上自主形成,市场竞争充分有序;二是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产品和服务自由流动。显然,这需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但政府不能一放了之,要更加注重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建设。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能放大到市场决定公共资源的配置。与遵循效率原则的市场配置资源不同,公共资源配置要遵循公平原则。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是,政府作用不但不能与市场作用相冲突,还要相配合。一方面,政府发挥公平分配作用主要不是进入资源配置领域,而是进入收入分配领域;另一方面,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要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机制;再一方面,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并非都要由政府部门直接生产和运作,有些通过向私人部门购买可能更为有效、更有质量,保护环境则可利用排污权交易之类的市场方式进行。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放弃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要解决的是宏观总量均衡问题。应明确,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中,政府调节宏观经济不是直接调节市场,而是对市场调节的宏观效应即价格总水平、就业总水平等进行监控,确定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达到下限或上限时才实施刺激或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这样做是为了给市场自主发挥作用留出更大空间。实践表明,这种宏观调控思路和举措是颇有成效的。

  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效率不仅源于资源配置,还源于收入分配激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市场配置资源,还得益于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体制,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逐步提升。首先是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提高了劳动效率。其次是完善公司治理。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制中,建立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等激励机制,有利于克服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第三是建立和完善要素报酬机制。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中只有劳动要素属于私人所有,相应的只存在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劳动以外的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的所有权(全部或部分)属于私人的现实也得到了确认。与此相对应,收入分配制度不仅要刺激劳动效率,还要刺激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的投入。相应的分配制度就是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非劳动要素按贡献取得报酬,目的是充分激发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创造财富的活力。根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资本、技术、管理等的报酬由要素市场决定。这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升使用效率。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不仅要激励效率,还要克服两极分化。过去30多年改革形成的分配机制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显著的,但也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产生和积累的社会矛盾阻碍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这表明我国到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阶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公平正义,关键是提高劳动者收入。首先是解决好权利公平问题,既要克服以权谋私,又要减少垄断收入;其次是重视初次分配环节,初次分配不能只讲效率不讲公平,也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尤其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是针对财产占有的不公平,创造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第四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马克思创立的经济学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破了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正在解这些题。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学理论的新进展,是我国发展新阶段经济学履行时代使命的具体体现,将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