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有多高理想,国家就有多大梦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来源: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5-08

《中国青年报》(5月6日01版)

  在一个言必称利益、回报的市场经济时代,当下谈理想似乎显得很不合时宜,“让一个人要有理想”似乎就是“你现实中过得不怎么样”的代名词。当谈论理想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当理想被物欲所淹没、被“精致的利已主义”所侵蚀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与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对理想信念的突出强调,就显得更有价值,对青年、团组织和社会也更具有特定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时对青年提了5点要求,排在首位的就是“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他语重心长地强调“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在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回信中,“理想”同样也是最抢眼的关键词。他勉励同学们“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他强调共青团组织要创造条件“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显然,习近平总书记这里所说的“理想”,无论是对青年的个人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盛,都具有非常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习总书记是上世纪50代生人,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一路风雨走来,理想主义在他们这代人身上生生不息。让年轻人坚定理想信念,既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长者对年轻人推心置腹的经验分享,更是一个大国领导人站在民族国家的高度对年轻人的期许。

  习总书记借“五四”这个特殊的节日,与共青团组织和青年深谈理想,也绝非泛泛的节日祝愿,而是将中国梦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执掌中国这艘巨轮的掌舵人深知:青年有多高理想,国家就有多大梦想。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这是非常深刻的洞见。近一个世纪前,梁启超也说过一段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看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到社会上走一圈看看他们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就能判断出;看一个社会有没有未来,到大学校园里了解年轻人在看什么、说什么、追求什么就能得出大体的结论。

  理想是什么?说到底,是对眼前利益、个人利益、物质利益的超越,而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和世界,个人的成长需要超越,国家的发展需要超越。无法想像,如果我们看到的年轻人都在为争奖学金面红耳赤,为追逐高消费、甚至为满足物欲疲于奔命,困于买房子、找工作、求安稳的压力下没有人仰望星空,四处弥漫的都是怨气,这样的社会能有多大的发展?可以想像,如果我们在城市拥挤的地铁上能看到静静读书的年轻人,在大学校园能看到在草地上弹着吉他歌颂理想的年轻人,在咖啡厅里能经常遇到一群谈论康德和孔子的年轻人,这样的国家必将充满希望。

   一个国家梦想的高度,是由她的年轻人定义的。克伦威尔说得好,人不可能攀登到比他不知道的还高的地方。同样,一个国家发展的梦想,不可能比她的年轻人理想的高度要高。如果一个国家年轻人理想的高度都只有门前小土丘那么高,那么这个国家的梦想绝不会触摸到珠峰。青年有了理想,国家才有未来;青年仰望星空,民族才有希望。中国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现实也昭示着这样的命题。

  国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一个个生动个体组成的共同体,青年则是这个共同体中的生力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未来掌握在这些年轻人手中。年轻人有为,中国便一片光明。中国梦,说到底是在破解一个个社会问题中去实现的。

  理想有时又是易碎品。当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屡屡碰到残酷的现实时,有时候会感到很无力,甚至会迷失理想。这一方面需要年轻人从小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各级组织精心的呵护,需要制度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政府释放温暖的人文关怀。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