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创新驱动 成就伟大中国梦

来源: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4-21

  《人民日报》 4月21日 20版

  编者按:今年4月20日,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纪念日。回顾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禁不住慨叹:互联网的发展太快了,科技的力量太神奇了!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清醒认识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科学判断我国科技的未来走向,认真思考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意义重大。为此,我们编发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的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人类创新的潜能远远超出想象

  在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周年之际,不禁想到科技史上几个著名的“预言”。100多年前,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的老师菲利普·冯·约利教授曾忠告他:“物理学基本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断言:“所有能够发明的,都已经发明了。”IBM董事长老沃森也曾预言:“全球计算机市场的规模是5台。”做出这些预言的人,都是那个时代各自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们预言的失败,不是因为短视,而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动力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测,人类创新的潜能更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借助互联网,今天我们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就了解到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新闻事件,可以随时随地和世界另一端的人进行通信交流、研讨工作、召开会议,也可以在家里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创新,推动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让很多人梦想成真。

  柳传志和联想,马云和阿里巴巴,是中国人在这场世界性创新浪潮中创造奇迹的两个代表。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独特的企业家气质外,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成功抓住了信息产业革命的机遇,成功利用了全球化背景下各种优质创新资源,成功实践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无比广阔的市场。

  世界科技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将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今天,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20亿—30亿人将致力于实现现代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将对能源、资源、食品、健康、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提出极大的需求,也对现有的发展方式提出极大的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从科技创新发展自身看,以绿色、智能、安全、普惠为特征,已成为主要趋势,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比如,科学家已经制造出“人造树叶”,比天然树叶的光合作用效率高10倍,这将为发展生物质能源开辟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预计,可再生能源和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我们将迎来后化石能源时代和资源高效、可循环利用时代。

  信息产业正在进入跨越发展的又一个转折期。智能网络、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网络制造等技术突飞猛进,将突破语言文字壁障,发展新的网络理论、新一代计算技术,创造新型的网络应用与服务模式等。

  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已能够从分子层面设计、智能化制造新材料,过程将更加清洁高效、更加环境友好。3D打印已经开始应用在设计领域,有望带来制造业新变革。

  合成生物学的重大突破,将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兴起和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已经实现首个“人造生命”,打开了从非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快速发展,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医学难题,引发新一轮医学革命。

  在一些基本科学问题上也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征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希格斯粒子的发现,这对揭开物质质量起源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家对量子世界的探索,已经从“观测时代”走向“调控时代”,这将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量子仿真等领域的变革奠定基础。我们对生命起源和演化、意识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这些基本科学问题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会深刻改变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知,有的还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直接的、根本的影响。

  综合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旺盛的地方,就是新科技革命最有可能突破的方向。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将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谁丧失了机遇,就会落在历史发展的后头。

  再有10到15年,我国科技创新可望实现质的飞跃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变化之大如天翻地覆,主要动力靠的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一方面,资源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受到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在产业链中的不利分工,也难以支撑经济在现有规模上的持续增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也再次强调要把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这是站在更高发展起点上的改革,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现在我国科研条件大幅改善,研发投入2012年超过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已升至世界第二,高水平产出明显增多,比如我们在中微子研究、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通信、超导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国际专利大幅增长,中兴、华为的申请数已位居世界前列。人才队伍整体能力和水平也在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创新创业。这些迹象表明,我国科技创新已经开始从量的扩增向质的提升转变。

  从一些后发国家的经验看,科技赶超跨越一般都要经过20年左右的持续积累后,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我相信,再有10到15年时间,我国科技创新可望实现质的飞跃。我们将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活跃在世界科技舞台,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将走在世界前列,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也将发展壮大起来。

  认真思考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实现这样一个发展图景,需要科技界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我们要立足未来10—15年的发展图景,认真思考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科技创新要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积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等的主导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市场竞争前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研发。产业界特别是企业,要强化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定位明确、分工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着力解决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应用开发研究与实际需求结合不紧、转移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第二,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做好前瞻布局。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在能源、信息、材料、空天、海洋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加强前沿布局和先导研究,通过科技界和产业界密切合作、共同攻关,培育我国未来新兴产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要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融合,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

  一直有人问我,基础研究有什么用?我想,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明代徐光启所说的“无用之用,众用之基”,都是很好的回答。法拉第也曾表示,问基础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问一个初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基础研究的“用”,首先体现在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无所不在的作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半导体、计算机、激光技术等,都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已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原始性创新是核心关键技术的源泉。基础研究还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不懈创新探索的精神,也培育了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石。

  第三,创造一个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上世纪80年代,美国涌现出一批像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的成功创业者,分析他们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当时美国社会良好的创新条件和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体系、广泛的社会扶持政策和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尊重和保护创新者的贡献与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涌现出中国的比尔·盖茨、乔布斯。

  第四,加快培养下一代科学家、企业家。中国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不仅要依靠现在活跃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们,也要依靠下一代、下两代科学家和企业家。未来,是他们以中国科学家、企业家的身份站在世界创新的舞台上。失去这一两代人,中国将会失去未来。我们必须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为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和企业家做好充分准备,让一切优秀的、有潜质的、有抱负的青年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更广阔的舞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是通过创新实现梦想的时代。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秉承“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与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同谱写中国科技创新的新篇章,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