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唯物辩证法 落实新发展理念

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何建生发布时间:2016-07-04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04日   07 版)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这启示我们,落实好新发展理念要用好唯物辩证法,以辩证思维统筹发展大局、创新发展实践。

  处理好数量速度与质量效益、“扬长”与“补短”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如何处理数量速度与质量效益、“扬长”与“补短”的辩证关系,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新发展理念对如何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处理好数量速度与质量效益的辩证关系,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基本价值取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数量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那种投多回少、本多利少、产多卖少、供多需少的傻事不能再干了。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紧紧扭住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看,我国经济运行将经历一个L型的增长阶段,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任重道远,尤其要把握好量与质、降与升、退与进、稳与调、标与本的辩证法,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我们要摆脱“速度情结”、克服“换挡焦虑”,提高换挡降速容忍度,以实现更大的“进”。速度换挡期也是调结构、换动力的窗口期,稳增长是基础,要在稳中调、稳中换、稳中转,同时以调、换、转来保持速度的稳。

  实现更加均衡、更加协调的发展。处理“扬长”与“补短”的辩证关系,实现更加均衡、更加协调的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许多“成长中的烦恼”,如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等。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有损社会公平正义,影响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习近平同志指出:“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只有念好这一制胜要诀,全面践行协调发展理念,才能顺利完成“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协调发展是平衡和不平衡、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的辩证统一,关键是要更加注重发展机会公平、资源配置均衡,绝不能搞平均主义。当前,要坚持把“扬长”与“补短”结合起来,既着力补齐短板,又让强项更强、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落实新发展理念,用好唯物辩证法,学会“弹钢琴”,统筹供给与需求、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提升、政府与市场这三大关系,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着力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要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透过现象看本质,着力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应当看到,速度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盈利下降、收入下降是表象,结构、质量、效率问题才是本质,根子在于供需结构错配、要素配置扭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既要痛下决心抓“去”,又要坚定不移抓“来”,去的是产能、库存、杠杆,来的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要把调存量与优增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中高端、绿色供给,壮大实体经济,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供需结构由低效错配向高效平衡跃升。

  统筹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提升。创新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首要位置,注重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处理好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提升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在经济发展中,资源要素是稀缺的,而创新潜力是无限的。只有推进创新,各要素才能活起来,产生“乘数效应”。因此,我们在提升传统发展动能的同时,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一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统一。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但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应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各种创新,积极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二是推进企业主体与大众群体“双体”联动。一手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手抓科技型中小企业,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招,全力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三是发挥技术要素与人的要素叠加优势。着力打造高端创新人才、产业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三支队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统一。把政策激励与负面清单管理结合起来,让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产业、企业一路绿灯,不符合的寸步难行。遵循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对那些市场机制发挥较好、市场能够自动出清的行业和领域,不再进行行政干预。二要坚持“放”“管”“服”并重。“放”是放权不是放任,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让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利于人民和企业;“管”是管活不是管死,要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公正监管、综合监管、依法监管;“服”要到位不越位,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充裕的公共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三要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重改革的关联性、耦合性,使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处理好共建与共享的辩证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根本目的

  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共建与共享的辩证关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共建是手段,共享是目标。共建才能共享,各尽其能才能各得其所,人人参与才能人人享有。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当前尤其要辩证看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不是等来的,而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是要不得的。补齐困难地区、“三农”工作、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关键是要摆脱理念和思路的“贫困”,做到扶贫先扶志、“输血”更“造血”。应大力弘扬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精神,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让人民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实现共建共享。

  共享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享发展必将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一口吃成个胖子”不现实,“一刀切”“齐步走”也不行。要把目标的一贯性与发展的阶段性、主观预期与现实可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有机统一起来,既不能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不花,也不能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要防止过度福利化,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要循序渐进推进共享发展,把能办的事尽最大努力办好,集腋成裘,积小胜为大胜。

  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习近平同志强调,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做大“蛋糕”在生产领域、供给侧,是物质基础;分好“蛋糕”在分配领域、需求侧,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做大“蛋糕”就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分好“蛋糕”就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多渠道增加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着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