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态】电影中的党史:《毛泽东去安源》——不做牛马,誓做新人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者:晁悦发布时间:2021-11-15

  前言:电影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利用电影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无疑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之一。红色电影蕴含着鲜活生动的党史故事,具有格调高雅的艺术感染力。今天,我们开辟“电影中的党史”专栏,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红色电影,以此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毛泽东去安源》——不做牛马,誓做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  范文明



  安源,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和爆发地,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和“无产阶级的大本营”。1922年9月,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领导下,这里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2003年,潇湘电影集团制作的电影《毛泽东去安源》,正是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的反映毛泽东领导安源路矿大罢工的历史影片。影片从1921年9月毛泽东带着党的“一大”精神,秘密回到湖南开展工人运动开始,顺次叙述了路矿工人“误刺”毛泽东、毛泽东主动争取路矿工人、毛泽东带领李立三成立工人俱乐部领导工人运动、刘少奇受党指挥来到安源、大罢工开始、李立三幕后指挥罢工、毛泽东领导长沙地区响应、刘少奇单人独骑与矿方代表谈判、毛泽东放下个人感情与赵恒惕省长谈判等等一系列环节,讲述了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三位党的早期领导,凭着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和追求,以特有的青春热情,成功领导了这次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完全胜利、中国工人运动史上里程碑式的罢工。


  整个影片在湖南、江西两地拍摄,正值7、8月酷暑高温,扮演杨开慧的演员为拍摄需要,盖上厚厚棉被“分娩”,汗水湿透全身;饰演军警马队的演员使尽浑身解数拦截骏马,等等,从不同侧面完善了这部表现革命领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人格力量的大戏。


  影片既能顾及罢工斗争中历史进步性的价值理性,又能守望人文关怀的生命绿洲,立体还原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主题。创作者用电影特有的蒙太奇手段,将罢工斗争比喻为新生命的诞生,影片这些耐人寻味的场景,随着影像画外空间的延伸,观众感受的是一种人性的蕴藉和诗意的升华。(《人民日报》何祖建评)


  影片中三位领袖所体现的正气、豪气、才气,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范,值得新时代的青年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