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如何保持定力与耐力

来源:光明日报发布者:何建生发布时间:2016-06-23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3日 14版)

核心提示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三去一降一补”稳步推进

  ■ 如何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保持定力和耐力,是重大考题

  ■ 改革过程涉及利益取舍,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016,行至年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进展如何?

  一方面,在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地过程中,成效初现端倪:原煤产量下降明显,房地产库存连续多月下降,营改增亦为降成本平添了新动力,改革之路呈现光明前景。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积弊多年的老问题仍凸显“积重难返”之态。今年4、5月份,钢铁产量有所反弹,一些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供给侧改革如何保持定力和耐力,如何更富耐心和信心,是当前值得探讨的话题。

1.信心:来之不易的“初现端倪”

  “从前5个月情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顺利,成效初现端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三去一降一补”“组合拳”推进等,不断释放着改革的新红利。

  从去产能看,今年去产能确定了钢铁和煤炭两大行业作为攻坚领域。1至5月份,原煤产量同比下降8.4%,其中,5月份当月原煤产量下降15.5%,5月末规模以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至5月份,粗钢产量下降1.4%。

  从去库存看,4月末工业企业产品存货下降了1.2%,这是2010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房地产库存连续几个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

  降成本方面,1至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的成本是85.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24元。5月份起,国家全面实行营改增,有关部门预计,营改增今年将为企业降低成本6000亿元左右。

  补短板方面,今年前5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比1至4月份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涉及短板领域的投资增长速度更快,水利、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速在20%以上。

  毫无疑问,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督促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成为各地改革工作的重头戏。

  目前,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东、四川、贵州、山西、青海、陕西、湖南、福建、江西、河南、广西等地已陆续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件或专项方案。

  湖南省表示,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化组织、技术和产品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江西省称,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继续严控商品房开发用地供应,把握土地供应节奏,防止土地过量投放,从源头上减少房地产库存。

  福建省提出,要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企业转贷应急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完善增信机制、规范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租赁成本。

2.决心:生死一役的“淬炼之路”

  “钢材连白菜的价格都不如,一斤钢材还买不到一斤白菜。”这是2015年10月广东钢贸商对钢材价格颓势的形容。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全国钢材价格指数为66.38点,比上月上涨0.26点,比去年同期上涨2.64点。其中,板材、管材、型材、棒材价格指数分别比上月上涨0.65点、0.69点、0.56点、1.13点;长材价格指数比上月下跌0.55点。与之呼应,钢材产量出现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3月,全国粗钢日均产量227.9万吨,较1—2月份大增12.9%。4月全国粗钢日均产量231.4万吨,较3月份增长1.5%。

  而从先行指标PMI看,2016年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与上月持平,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其中5月生产指数为52.3%,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稳步增长。分行业看,目前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重工业生产仍在快速增长。

  价格,市场最敏感的信号。“钢材价格的上升拉动了一些过去生产钢材的企业在5月份恢复生产。但是,新的变化又开始出现,从5月下旬到现在,钢材的价格又出现了回落。”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部分企业,钢材价格上去了就想趁机捞一把,价格掉下来就马上暂时停产、伺机而动。如何从根本上压缩过剩产能,需要下决心转变发展理念。”

  面对钢铁5年减产1亿吨—1.5亿吨的改革任务,需要破解转型升级中的深层矛盾。在周大地看来,要改变供给过剩的局面,就要改变传统靠投资拉动的模式,从一味扩大投资需求到更注重消费终端需求。一个时期以来,部分地方过度依靠投资刺激和增加杠杆,造成流动性过剩,消化还需要时日,不可一蹴而就。

  去年下半年以来,区域性钢铁企业陆续停产甚至关闭工厂。去年7月底,无锡锡兴特钢宣布停产;去年10月,杭州钢铁宣布半山生产基地年底关停;去年11月,河北地方重点钢铁企业唐山淞汀钢铁厂宣布停产。作为我国钢铁生产重地的唐山市,停产钢铁工厂的数量已经有十几家。

  面对已超3亿吨的过剩产能,如果不下决心,就很可能死灰复燃;如果不动真格的,就会止步不前,甚至带来金融领域的深层风险,成为中国经济前行的“掣肘”——这是生死一役的攻坚战。如何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并保持压减产能的定力和耐力,是一道重大考题。“今年4、5月份,钢铁产量有所反弹,这可能跟这两个月钢材价格反弹有关。一些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这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盛来运强调。

  3.耐心:不可或缺的“双手并用”

  改革的过程,也是利益的博弈和取舍。

     房地产去库存,如何结合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化解产能过剩,如何兼顾职工就业?企业关停并转,背后杠杆如何化解?

  从去库存看,截至5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22亿平方米,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其中重点城市待售面积规模已降至去年末水平以下。但是,地区分化依然明显,4月末,非重点城市待售面积4.55亿平方米,虽比3月末减少,但比去年末增加了1233万平方米,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

  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实现土地要素的优化配置?这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改革进入深水区,更多的深层考验接踵而至——

  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债务谁来担——这是化解产能的难点所在。去产能将会给就业带来多大的压力?据初步统计,煤炭系统涉及约130万人,钢铁系统涉及约50万人。

  化解产能过剩,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多一点儿耐心。

  围绕可能引发的就业难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给出了一个建议——化解过剩产能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一旦破产,整个企业的职工都会面临下岗失业的问题。如果我们多兼并、少破产,就可能把下岗失业规模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然而,对于没有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必须退出市场。对于这些企业的员工,怎么安置?苏海南用了六个字“先挖渠后放水”——20世纪90年代末分流过程中,也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对难免会下岗失业的人员,应先开通重新就业的渠道,再推进企业的关停并转。

  6月14日,财政部公布了中央财政1000亿元支持去产能的专项奖补资金的管理办法,确定了“早退多奖”的原则,鼓励企业去产能。首批276亿元去产能资金已于5月底下达。人社部已出台相关政策并明确安置渠道:一是内部安置一批;二是转岗就业一批;三是内部退养一批;四是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一批。

  从目前看,各地化解产能决心很大,煤炭大省山西提出,到2020年,全省有序退出煤炭过剩产能1亿吨以上。河北确定了“6643”工程,即到2017年压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水泥产能6000万吨、煤炭消费4000万吨和平板玻璃产能3000万重量箱。山东明确,至2018年,钢铁、煤炭分别压减产能1000万吨、4500万吨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地大力去产能的同时,一些逆势而为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以铁合金为例,少数企业原本经营不下去已经关掉,但现在听说要去产能,他们就把产能又开起来,跟政府部门讨价还价;少数县级政府,帮助存在产能过剩的企业去担保、去借钱,目的是让企业活下来,在本已债台高筑的情况下还拼命扩大杠杆;少数监管部门对资源型企业的考核还停留在‘不追求利润,只追求规模’——这些现象的背后,暴露了改革面临的深层矛盾和挑战。”如何防止政策在落实中走样,需要各地更主动地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同时,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把“市场的”交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