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让校训植根于经院师生心灵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者:邹冉发布时间:2016-05-10

本网评论员  金苑

  

又有一批优秀集体和青年才俊获得了经院学子奖。“经院学子奖”分四个系列,分别为“经院学子厚德奖”“经院学子博学奖”“经院学子经世奖”“经院学子济民奖”,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校训,分别倡导德行、学识、责任和奉献。

“厚德”,源于《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要求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博学”,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为学识渊博,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它知识。学校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世济民”,源于《抱朴子•审举》:“  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方略。” “经世济民”激励全校师生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标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透过校训,我们能触摸到学校的历史传承,我们能仰望到学校的精神高度。经历了109年办学历史,组建后的湖北经济学院迎来了“十三五”开局之年,为到建校50周年前后,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全体经院人需要重温校训,为我们的“精神经济学”厚植根基。

校训植根于学校历史发展中。回溯历史,合并前的湖北经济学院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原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07年的湖北省商业中学堂。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深感国家政治衰颓和经济落后的痛苦,尤其令他痛心的是科举考试培养出来的是一批批“读书有功,治世无用”的庸才,萌发了改革传统教育的想法。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及经济管理的需要,贯彻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张之洞在湖北大力发展现代型教育。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获得清廷批准。他以其“课实”精神,从创办中等实业学堂入手,兴办湖北的商业教育。但由于资金困难原因,直到1907年,湖北商业中学堂才在武昌问世。学堂问世,为湖北商业人才培养、商业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样,原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也与国家的发展同命运。创办于1948年的中州农民银行附属银行学校是其前身,她是我党为迎接全国解放,建设新中国而建立的培养财经人才的基地。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后的坎坷历程,始终不渝坚持培养金融管理人才,从一所全国重点中专学校逐渐发展为在金融系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等专科学校,在中南地区被誉为“金融人才的摇篮”、“金融战线的黄埔军校”。

原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中央要求加快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干部的教育和训练显得尤为急迫,抓紧干部培训工作已成为加强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和保证。1984年9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建立的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属于大专性质,任务是培养全省计划、统计、物价系统的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在职干部。

从学校合并前的三所学校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学校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步伐一致,也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相一致。学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科专业,增强师资队伍,从而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本世纪初,为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需要,三校合并,组建湖北经济学院,全体师生员工齐努力,于2005年在藏龙岛新校区实现了一地办学,开启了新世纪经院发展新征程。经过2007年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学校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励精图治至今日,学校明确了办学方向,确定了十三五“升级、进位、奠基”目标。这一路走来,不仅留下了全体经院人值得自豪的业绩,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校训为核心的精神家园,值得我们去铭记与传承。

百年风雨沧桑,学校的校训也在时光变迁中积淀蕴成。校党委书记温兴生表示,校训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座右铭,学校以此安身立命、育才兴业。要让“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精神和情怀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经院人的心田,并转化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强大动力。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 是对“德”和“才”的高度概括,是“学”与“行”的完整统一。作为大学精神,是经院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作为教师风范,是经院教师的学识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重要尺度;作为学生素质,是经院学子人格健全与成才成器的根本要求;作为育人理念,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作为办学思想,提倡博大兼容,世界眼光,胸襟开阔的必需实践;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作为办学宗旨,是经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既是学校过往历史的时光积淀,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代代经院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握办学方向,传承传统文化,厚其德,博其学,经当世,济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校训的深刻内涵。同时,随着时代发展,校训的内涵发展也需与时俱进。我们不仅要时时重温历史,理解校训,还要发挥校训的精神鼓舞力量,指导一代代经院人克难奋进,走向辉煌。这首先是因为校训植根于历史。历史需要回味,才能更深理解。厚德博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德育对做人治学的内在要求。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内在标准,一个人只有把个人融入集体才能最大化其价值,其个人之才就有了正确方向。故曰:德,才之帅也!我校历史发展,正是把学校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才能走过风风雨雨,为今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经世济民是传统有志之士奉献社会的才学之用,这不仅是一种人文情怀,更是一种责任担当,主动肩负治国平天下之责任。学校之用于社会价值,就是通过我们的人才去努力作为,用事功彰显教育价值。“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深刻体现着我们学校历史的意蕴,传颂着代代经院人不朽的功绩。

学校新时期发展更需要校训精神的当代诠释,籍此发挥强大的精神功效。时代发展,赋予了高校更多的使命。校训的内涵注定要适时丰富与发展。新时期,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激烈的高校竞争需要经院科学定位,找准方向,办出特色。我们需要主动担当国家及高校赋予我们的使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对我们校训“厚德博学”中的“德”的丰富与发扬,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相关学科协调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发展需求、面向经营管理一线,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这是我们校训中“经世济民”的“用”的解释与要求。“厚德博学、经世济民”在学校未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彰显着学校特色与要求。

《中华百科辞典》中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作为一把标尺,激励和劝勉着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经院人也会将校训扎根于心灵。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校训必将铭刻在每位经院师生心中,成为师生心中的精神旗帜。

校长漆腊应指出,厚德为魂,博学为基,经世为旨,济民为本。立厚德博学之志,做经世济民之人,要成为每位经院师生的毕生追求。在学校“十三五”新的历史征程中,全体经院人需要进一步牢记校训,负起使命,同心同德,共襄学校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