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潮女杰——杨子烈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报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16-04-26

  当前,为人所熟知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充满着“社会性别化的记忆”,其几乎被描述为清一色的男性历史,这与当时各地社会主义团体中女性所占的比例明显不符。在20世纪20年代的湖北就有一批学潮女杰,她们对湖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巨大作用。我们不应该忘记她们,即便她们有的人后来有了不同的人生。


  在湖北的学潮女杰中,有一位自称是“经历了不平凡时代的平凡女子”,她叫杨子烈。

  

  杨子烈1902年生于湖北枣阳,父亲杨毓达是地方士绅,母亲持家有道、开明达理。在母亲的坚持下,小时候的杨子烈没有像普通女孩一样裹小脚,8岁的时候由祖父启蒙写字读书,后就读于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入学时,祖父为她改乳名“小凤”为“子烈”。人如其名,她性格不羁,嗜书成癖,在课余常背着老师和家长偷看《水浒传》《梁祝姻缘》《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在晚年的回忆录《往事成烟》中,她说:“我不是一位绣花姑娘,自幼就有点像某些男子似的。”


  1917年,杨子烈从高等小学毕业,适逢武昌省立女子师范到枣阳招生,她立志投考。当时,男子出门已不容易,女子赴省城读书,在枣阳尚无先例。杨子烈的父亲、叔叔、哥哥、嫂子等均反对她外出上学,只有母亲支持她,说:“男女同是人,为什么女子就不能出门读书!可约几位女同学结伴去。”于是,杨子烈费尽唇舌,劝说了李兰英、江玉贞、王文凤、周歧凤、骆继凤等同学一起投考,并请年高有德的史地教师马守仁老先生护送她们到省城。全省报考的学生有400多人,仅50个录取名额,经过初试、复试,枣阳同去的5名学生被录取,杨子烈名列第一。


  初入湖北女师,杨子烈严守“诚、勤、节、朴”的校训,从“饭来张口”的大小姐慢慢地转变成了能独立生活的女学生。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平静的学校生活起了不小的波澜,杨子烈和数十位同学在征得校长同意后,打着校旗上街游行。多年后,她回忆起这场游行说:“这一群爱国年幼的女学生,平日像修道院的修女般,足不出校门一步,东西南北也分不清楚,现在受到爱国热情的驱使,执着旗子在小街陋巷走了一趟,幼稚的心坎上似乎得到了一点小小的安慰,深知国难方殷,列强虎视眈眈,像蚕食桑叶般的要将中国瓜分。”

 

   1921年,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涌进了湖北女师,湖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潭秋、刘子通等受聘到校讲课,他们以《新青年》《武汉星期评论》等刊物上的文章作为教材,在课堂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政治的腐败等,启发学生自觉思想,关注、批判现实。杨子烈颇受震撼,她结合自身生活体验,陆续写下了《束胸之害》《剪发》《放足》等短文,追求进步思想。同年冬,她参加了陈潭秋组织的“妇女读书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北第一个妇女组织。通过“妇女读书会”,杨子烈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湖北较早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的女子之一。

  

  不同思想的交汇必然引起现实的震荡。1922年初,湖北女师的校长王式玉认为,学生自动的剪发、到男校看话剧、要求撤换古板的学监等“不安分”的行动是受教师刘子通的鼓动,于是他将刘子通解聘。杨子烈听闻这一消息后,立即和好友徐全直、夏之栩、庄有义、陈媲兰,带领同学到校长办公室,恳求校长收回成命。不料,校长不但没有答应学生的恳求,反而在学校挂牌开除了杨子烈、徐全直、夏之栩、庄有义、陈媲兰等五位同学,同时上报湖北省教育厅,要求对刘子通“迅即查办、驱逐出境”,“省城内外公私立男女各校,不得聘该教员充任讲席”。学生被激怒了,开始罢课,将开除学生的告示牌摘下,摔碎,要求校长辞职。教育厅也挂出开除杨子烈等五位同学的牌子,女师的学生们立刻前往教育厅门口静坐抗议。一时学潮涌起。社会上一些进步人士、青年学生纷纷带着饼干、水果等到教育厅慰问静坐的女生;武汉学联发表宣言,号召武汉三镇的大学全体罢课,支援女师学潮;省内外报纸争相报道学潮动态。最后,教育厅不得不明令撤去王式玉的校长职务,给杨子烈等被开除的学生提前发给毕业证,平息了学潮。

  

  经过这场学潮,新文化运动在湖北的影响扩大了,杨子烈成为知名的学生领袖,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了,她在董必武、李汉俊等名师的关心指引下,于1922年夏天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由陈潭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3年春,杨子烈北上,考入北京法政大学,不久因家庭经济问题而转入公费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她参加了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结识了张国焘、张琨弟等北京地区的早期共产党人,经常把北京的情况写信告诉武汉的马克思主义者,使北京和武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保持了一定的联系。1924年2月,她同张国焘结为夫妻,不久就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与张国焘共同经历了五个月的牢狱生活。1925年,获释的杨子烈当选为中共中央妇女部委员,被派往莫斯科学习。1927年回国。1928年再次被派往莫斯科学习。1931年回到上海工作,后因叛徒出卖,中共中央上海局秘密机关遭到破坏,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四处躲藏。直到1937年,她才在南京找到了党组织,与叶剑英、邓小平等会面后,立即奔赴延安,与丈夫张国焘团圆。

  

  1938年,张国焘以清明祭扫黄帝陵为由,悄悄脱离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身怀有孕的杨子烈在毛泽东的同意下离开延安,回到汉口。回到汉口的杨子烈找到了张国焘,自此,她退出政治舞台,跟随张国焘开始了另一种生活。1949年初,她和张国焘带领全家随国民党退居台湾,后迁居香港。在香港期间,杨子烈撰写了回忆录《往事如烟》(后改名为《张国焘夫人回忆录》),于1970年在香港出版,描述了她早年参加共产党的生活经历。1972年,她和张国焘移居加拿大。1994年,以92岁高龄在多伦多去世。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介江岭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