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态】电影中的党史: 《大浪淘沙》——千淘万漉始见金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者:晁悦发布时间:2021-07-27

        前言:电影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利用电影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无疑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之一。红色电影蕴含着鲜活生动的党史故事,具有格调高雅的艺术感染力。今天,我们开辟“电影中的党史”专栏,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红色电影,以此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大浪淘沙》——千淘万漉始见金


马克思主义学院   范文明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九首之八》的警句。大意是,自己虽遭贬谪,四处颠簸十分辛苦,但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千磨万击,最后才显现出光辉靓丽的本色。


        196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革命历史题材剧《大浪淘沙》通过呈现大革命前后,三位青年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命运归宿,展现了大革命洪流对一代青年的考验和洗礼。


        该片改编自朱道南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影片讲述了为寻求出路而逃离家乡的四位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和余宏奎的故事。他们四人一起来到济南求学,并积极声援北伐。随着北伐的胜利,几位青年也一起来到武昌。此时,靳恭绶、顾达明接近革命党人,思想逐渐进步,行为勇敢;杨如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而余宏奎却投靠了国民党参谋。在四·一二乌云从上海吹到武汉的时候,余宏奎成为彻底的叛徒,杨如宽因为惧怕革命而当了逃兵,而靳恭绶、顾达明依然为革命理想而奋斗,并且在枪决叛徒后,参加了秋收起义,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大风浪里锻炼成长。


        影片反映了大革命洪流中青年不同的成长经历,说明特殊历史时期对人思维意识的塑造和人生路径之选择的影响深远。每个人在青春时期都面临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如何擦亮眼睛,选择正确的道路,既考验个人,也深深影响和改变个人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靳恭绶的扮演者于洋为拍摄影片的角色需要,每天一早跑步,避免发胖。拍摄拽栏杆的戏时,入戏太深,用力过猛而昏了过去。这些例子都反映出红色人物对演员的鼓舞。


        无论是故事情节之跌宕起伏,还是演员拍摄时期的艰辛和努力,都是当代大学生有益的参照,对大学生努力探讨和思考转型时期的自我选择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