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主题论的历史逻辑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者:何建生发布时间:2018-08-09

 《 中国教育报  》(  2018年08月09日  03 版)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观点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证实了这个主题的合理性。围绕这个主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焕发新的活力,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40年,党的理论发展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程,都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并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内涵。这个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文化发展三个历史进程的叠加互动中运行的,三个历史进程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轴上,构成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历史视角。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史。


    改革开放初期,在经历了对“文革”的深刻反思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摆在了共产党人面前。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破解了姓“社”姓“资”问题对改革开放的困扰,肯定了“闯”的精神,发挥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客观事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历史方位,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前进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可见,改革开放伊始,立题就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要解决经济发展,即生产力问题,也要解决上层建筑和决定上层建筑的生产关系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聚焦的新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日益突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成为新的课题,科学发展观是对这个问题的自觉回答,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等关系摆在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视野之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有志气的中国人的梦想,更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之一。从“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凝聚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发端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由资本推动、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原始积累,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的剥夺、西方对东方的掠夺实现的。现代化进程中,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也产生了资产者对无产者的剥削。由此,建立起以资产者的利益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及由资本推动的社会关系运行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独立自主的道路,在国际关系中遵循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整体性现代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从四个现代化目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的现代化一直坚持现代化的整体性。结合人类文明的时代性,“五大发展理念”又进一步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统一起来,细化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归宿。人是现代化的中心项,人民利益是现代化的归宿点,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是现代化的整体效果。这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统一起来。从国家治理角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将现代化纳入全面依法治国体系之中,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保证现代化价值取向和整体性运行的良性机制。同时,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视野。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重点面对的基础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基因和血脉,是代表民族特性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文化资源阐释着历史,支撑着现实,指向未来,已经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的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提出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法治体系、价值体系等,不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在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现实形态。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证实了这个主题的合理性。围绕这个主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焕发新的活力,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