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专题】湖北日报:抗战烽火中的湖北联中——深山黉府高歌“中国不会亡”

来源:湖北日报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07-20

《湖北日报》2018年7月20日第8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志兵 通讯员 王涛


    抗战烽火中,一所“中学”从武汉西迁恩施,改变了无数学子的命运,改写了湖北教育史。


    保存文化火种,赓续民族精神。深山黉 (音同红,意为古代的学校。)府,弦歌不绝。


    回望80年前湖北联中那段坎坷而悲壮的历史,仿佛又听见一声声激昂的怒吼:中国不可侮,中国不会亡。


    一所1.7万余名学生的中学,在战火中诞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民族存亡之际,尤其如此。


    1938年的武汉,是全国抗战中心。大批学生流亡至此。


    日寇铁蹄日益逼近,飞机狂轰滥炸。如何让学子们不中断学业,继续接受教育?


    当时的《武汉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目前是一面抗战,一面建国。我们需要大批到前线流血杀敌的青年,也需要大批在后方流汗建设的青年。这些青年的培养,不是设立许多战时短期训练班就可成功,必须靠学校教育的长期陶冶,才能有真实的本领,救破碎的中国。


    8月,湖北省政府决定成立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本部始设武昌,后迁宜昌,旋迁恩施。


    湖北联中合并了47所省立、市立和私立中等以上学校,下设22所分校,分别迁往鄂西、鄂北,实行免费教育。


    根据《湖北省公私立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设立办法》,“联合学校设校长一人,由省政府主席兼任;副校长一人,由教育厅长兼任,各分校如高中、初中、高工、农专、高商、师范、乡师、初职等校各设主任一人,主持该分校校务”。


    因战火蔓延,原定迁往鄂北、宜昌各县的12所分校,除郧县高中分校、谷城初中分校外,其余亦迁往恩施。


    当时,全国仅湖北、江苏两省设立联中,《中国战时教育》称:“联合中学之设立,有精密之组织计划者首推湖北省。”


    1938年11月底,武汉沦陷仅月余,湖北联中各分校即相继开学。资料显示,登记学生达17166名,其中外省战区学生3000余人。


    朗朗读书声,响彻鄂西鄂北莽莽群山。


    艰苦卓绝的西迁,崇山峻岭里扎根


    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的武陵山,是阻挡日军侵略的天然屏障。抗战时期,恩施是湖北省战时省府和第六战区司令部所在地。


    湖北联中1.7万余名师生的迁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大进军。“每每想起那些十几岁的孩子,靠一双脚板翻山越岭,总是感慨万千。”湖北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教授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湖北联中高等商业职业分校是湖北经济学院的前身,由武昌高商、汉口市直高商、汉口市商会初等商业学校合并组建。


    1938年9月中旬,在分校主任张翮带领下,学校租了一艘客船“宝亭”号溯江而上。途经沙市时又接收了沙市职业学校,至此学生达426人。在宜昌,师生们乘船过江,再步行赴巴东,历时一个月。“运载图书、仪器设备的船在秭归新滩沉没,随船的多名管理员、学生家长遇难。”


    11月中旬,师生们抵达巫峡边的巴东楠木园,扎营王爷庙。后因饮水不便,又移往有山泉的后山脚下。


    1940年,宜昌沦陷后,巴东处于日军直接威胁之下。学校又迁往利川汪家营,一袁姓大户捐出房屋作为校舍,现为利川二中所在地。


    这是湖北联中在反复迁徙中艰辛办学的缩影。


    省档案馆馆藏文档显示,长阳高工分校校址设在巴东东瀼口,五峰农专分校、五峰高农分校同设在恩施五峰山,建始女师分校设在松树坪……


    巴东女子高中分校,刚开始安置在火峰山上,当地农民纷纷腾出房屋作校舍。房屋不够,老百姓将自家牛栏猪圈铺上一层土,再垫上干草,便成了学生们的安身之地。


    走进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校史馆,第一眼即看到这样一段记载:1938年9月,湖北省立实验学校初中部搬迁至鄂西,与黄冈初级中学合并,校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利川初级中学分校,有12个教学班。校址先后设在利川县城的圣庙、文昌宫、禹王宫和关庙等地。


    该校后来多次更名,迁往恩施。“晚自习,自己自备油灯,或桐油或菜油,雪白的灯草吸油燃照,人灯一盏,几十灯盏齐明蔚为壮观。”毕业于该校的胡阵回忆当年的求学情景。


    竹篱茅舍,唱响永不屈服的正气歌


    七年沧桑血与火,金瓯无缺志方酬。“抗日必胜,为了未来,我们要把下一代培养好。”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史馆记录下了杨孝寰老师的话语。他说,老师们都有一颗赤诚的心和坚定的信念。“国文老师魏其巍、贺良璜、罗书慎等教导学生们读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近代史将我们带进血与火的深渊……我们幼稚的心灵就这样打下了‘中国心’的烙印。”刘永福深情追忆。


    曾就读湖北联中高等商业职业分校的张世英在回忆录中说,当时因学生都来自沦陷区,无家可归,学校不放寒暑假,一年上三个学期的课。“学校的生活完全是集体化的,也是准军事化的。全校有一名军事教官和几名训导员专门负责给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包括上早操、上军训课、晚点名、查宿舍等项活动。学生的生活费用全由政府负担,除每月八元生活费外,还按年发单衣棉衣,诊病也不要钱。”


    业余文化生活,学生们最常唱的是抗日歌曲,还有湖北联中校歌:“莽莽江汉,自古称雄,亡秦三户建伟功。日月骤暝,烟雾朦胧,抗战建国诞联中。巍巍黉宫,岭叠山重,莘莘学子弦歌一堂坐春风。扫荡瑕秽,恢复光荣,奠定邦国,复兴民族跻大同。”


    今日的磨难,明天的勋章。


    从湖北联中走出的学子,或考上西南联大等高校深造,或投笔从戎与日寇搏杀沙场,或在日后成为建设新中国各行各业的英才。


    1941年,湖北联中22所分校各自独立,改分校主任为校长。抗战胜利,1946年后,各校纷纷回迁。


    最初的湖北联中利川乡村师范分校,在恩施经数十年发展成为湖北民族学院,教育部近日公示,拟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国破家亡的岁月里,偏僻山乡竹篱茅舍中,那穿越时空激荡人心的一曲曲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