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可思研究】质保建设该如何校院联通?

来源:麦可思研究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20-05-10

  “因二级学院各自办学积淀、学科发展、招生规模、社会关注等方面的差异,学院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平衡。”湖北经济学院教务处处长陶前功说道。对此,学校该如何着手改进相关工作呢?


  为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湖北经济学院较为注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全程性和全员性。那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学校目前还有哪些方面需要亟待完善和改进?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邀请该校教务处处长陶前功进行了分享。


  麦:湖北经济学院在2018年完成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其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审核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学校做了哪些工作?


  陶前功:学校坚持本科为本,质量攻坚,着力打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一流本科教育,并将学生成长成才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了由质量决策指挥系统、质量标准系统、质量运行系统、质量监控系统、质量评估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质量支持系统构成的“七位一体”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建立校院两级质量保障机构。在学校层面,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各司其职,决定有关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等重大政策的实施,校党委书记、校长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而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任主任的教学委员会,则负责指挥和协调学校层面的教学运行过程,保障其质量;教务处作为学校实施宏观管理、目标管理的职能机构,肩负规划、布置、检查、指导教学工作的责任。另外,学校还设立了教学评估中心,负责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监督和管理。其他人事、财务、资产、学工、团委、网教等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机构,全力确保质保体系高效运行。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学院层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是以学院党政班子、教学委员会、教研室、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学秘书等机构和人员为主体,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参与组成的多元教学质量保障组织。各学院院长、书记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学院教学委员会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领导机构,各系(教研室)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实体,负责本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学校建立了涵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保障制度,如《关于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办法》《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涉及教学质量监控、保障、评估、改进等各个环节,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校已组建了一支规模适当、职责清晰、素质优良、服务意识强的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管理队伍,对教学管理展开了全面监控和管理,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30.2%,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23.8%,队伍结构合理,层次较高。


  麦:学校在《关于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办法》中,强调要健全校院两级质量保障机构,并积极完善“学校、学院、督导三位一体、校院两级联动”的督导工作机制。该机制如何运行?


  陶前功:我校建立了“学校、学院、督导三位一体、校院两级联动”的督导工作机制,并制定实施《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


  目前学校有校院二级督导共30人,其中校级教学督导主要通过听课查课、教学检查和评估等方式进行督教、督学、督管;而学院层面,主要是由在职或退休优秀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学督导队伍负责学院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这些二级学院教学督导中不乏国家优秀教师、校级教学名师,他们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对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中规定,所有督导每周听课不得少于3学时,巡课不得少于6学时,并将做好的听课、巡课记录定期送交教务处,同时,针对督导过程中发现的教学质量问题,他们需提出改进建议。此外,督导在每学期期末需提交教学督导工作总结性报告,针对整个学期内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麦:您提到的“信息反馈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其中包括“激励约束”“持续改进”等环节,学校具体是怎么实施的?


  陶前功:教师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育并举、量质兼取”,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梯度完整、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本科教学提供了较高的师资保障。


  另外,学校出台《湖北经济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与绩效激励办法》等相关政策,积极完善教师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定教学优秀教师职称晋升“直通车”制度,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校级教学名师,评选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和教学奉献奖,并分别予以奖励,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真学者、好老师”。同时,学校严格执行《本科教学事故界定与处理办法》,将处理结果和考核、绩效分配、职称评审等挂钩;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等措施。


  在持续改进的环节,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推进。一是目标考核推动质量改进。学校每年对教学单位按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和就业情况等方面实行目标考核,相关职能部门在各学院自我总结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信息,进行核实和整体评价,推动各学院主动思考和改进教学工作。二是业务培训助力质量改进。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实施、考评与管理。同时,学校制定并实施《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管理办法》,实行教师聘期继续教育学习学分制;整合校内外师资培训资源,实行分类分层培训。其中对新进教师进行专业基本能力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对连续两个学年在全校专任教师学生评教中位列后10%者、聘期考核基本合格或不合格者,开展专业能力达标培训。此外,为提高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水平,学校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如评估研讨培训、高教改革动态专题研修、高校教学管理培训等,实现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全覆盖。三是经费投入保障质量改进。学校每年根据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信息,针对性地调整和增加薄弱环节的经费投入,以专款立项形式资助改进。


  麦:学校非常重视提高本科教学工作质量,并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了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在校生成长评价等项目。在您看来,相关项目的数据挖掘与应用对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改进有哪些价值?


  陶前功:从2017年开始,学校与麦可思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估项目服务,目前已形成2018年和2019年两年的《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短期评价报告》《毕业生培养质量中期评价报告》《在校生成长性评价报告》。麦可思报告列明了学校整体、各学院以及各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中心地位、课程资源、第二课堂、学生指导与服务、就业与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翔实的数据,评价结果与学校人才培养情况总体吻合,能够系统、全面地展示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报告中客观真实的数据既是我们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支撑数据来源,也是学校进行重大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更是我们找准问题、盯紧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如,学校各专业在制定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认真关注和了解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毕业生对培养过程的反馈情况,如毕业生能力达成度、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度评价、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有效性综合评价、实习实践环节改进需求、核心知识培养效果等指标,通过调整学分总量与结构,强化实践实验教学,丰富通识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实行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和专业学位课程制度等十大措施,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强我校“三有三实”(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人才培养特色。另外,学校在申报2019年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的过程中,相关专业也采用《毕业生评价报告》中毕业生满意度、社会用人单位评价等相关指标作为申报数据支撑。


  麦:学校今后将继续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那么学校对二级学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有什么期许?


陶前功:虽然学校构建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设立了教学评估中心,但全校各个学院因各自办学积淀、学科发展、招生规模、社会关注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院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平衡,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手段不多,教学质量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等现象的出现。因此,我们在今后加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还需针对各学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平衡情况,加大对学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效果的考察力度,督促学院重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进一步提升各学院质量保障的主动性、专业化和精细度。同时也希望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鼓励教学质量管理人员“走出去”,例如参加麦可思“高校管理数据应用分析”研讨班,通过专题培训、辅导、研讨、经验交流和必要的考核,学习先进方法、新鲜经验,拓宽质量管理工作视野,强化提升教学管理能力。


  麦:据了解,学校目前也正在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方面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


  陶前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其核心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置、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我校作为一所经管类高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才刚刚起步。从目前启动的情况来看,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引导相关工科专业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制定2019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增加专业认证相关要求;定期外派教师到大型企业脱产学习、进修,培养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通过制度驱动,建立“双师型”队伍,这对于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尤为关键;加强质量监控,量化评价结果,使得教学质量在持续改进中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在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参与工程教育认证的工科专业与其他高校的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实践教育体系创新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的投入不够,特别是企业实践不够、人才培养评价系统不科学,重结果、轻过程等,这些都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除了工程专业认证外,陶前功处长还谈到学校在专业集群、校政行企协同推动专业内涵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和推进,目前学校已确立了“巩固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建设优势特色专业集群”的专业建设思路,并且积极推进各二级院系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工作。


  作者 | 麦可思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