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炼就“两有三实”人才——湖北经济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纪实

来源: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3-18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而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瓶颈”。一些大学生坦言:“这并不是我十年寒窗苦读时梦寐以求的‘大学教育’。”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面临社会需求多样化、学科专业差异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挑战,人才培养方案到底怎么改?湖北经济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做出大胆探索,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

  课程改革:让“自主学习”变成专业兴趣

  现在,大学校园能听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顺口溜,有些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没有高效的课堂,何谈人才培养。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课堂“开刀”,在课程模块设置上动起脑筋。

  在改革方案中,学校大胆提出 “以市场和专业为导向,减少必修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程比例”的改革措施。专业核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选修课资源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学习知识。两大板块的“一减一增”,强化了学生的学术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个性化发展。

  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经过近10年的教改实践,真正使教师和学生受益,其中“后续课程超市”体系是改革的最大亮点。课题组组建了一支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开设实用英语等五大类后续课程,并在教学中践行“常规课堂教学 + 网络自主化学习 + 工作坊实践实训 + 英语第二课堂”的“四位一体”全新教学模式。正如外国语学院院长何明霞教授所说:“这一模式让全校师生共享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先进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及先进教学设备的有机结合,为我们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动力。”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振这样解读课改。

  “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更高了,自主学习中心的开放让我们有了自由的学习时间。”体验了全新教学模式的金创Q1241班郭豪文同学告诉记者,“现在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英语文化节、比赛、戏剧公演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在‘第二课堂’上我们也能收获很多。

  此外,学校还利用寒暑假期,开展一系列赴港、台以及世界各地的游学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校党委书记周元武与学生交流时说:“这些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尝试,不仅增强了大家专业学习能力和自信心,而且增长了实践才干,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

  专业改革:“突破”专业界限,打造“多面手”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懂法律的金融人才”比法律专业和金融专业人才更受青睐,“多面手”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针对这种情况,校长吕忠梅指出,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和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010年,该校金融学院“集结”了学校经济、管理、法律、数学、英语等各主干学科负责人,共同探讨“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金融学院副院长、金创Q1141班主任徐慧玲介绍,金创班在选拔人才时打破了‘唯分数论‘的选材观,更重视学生英语和数学基础以及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上,突破了狭窄专业和课程设置,强调文理兼容的特色,综合发展学生的智商与情商。

  2013年暑假,金创Q1141班在交通银行实习40余天,金创Q1241班赴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游学,并组织全体金创班学生在琴台大剧院欣赏芭蕾舞剧《卡门》。金创Q1141班罗周萍告诉记者:“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交流、实习的机会,使我们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信息管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也适应了市场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学院着眼于自身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的交叉融合,按照‘懂技术的管理人才,懂管理的技术人才’的规格培养人才。”分党委书记薛吉宝说。

  2006级毕业生万小军走出大学校门就走上创业之路,目前已拥有21家分公司,“大学生创业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我在母校学习的知识涉及到多个领域,懂计算机专业技术,也系统学习了管理知识,为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服务外包Q1141班史佳玮带领团队“藏龙一号队”在7月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她说:“学校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能与全国各地选手交流切磋的平台,在ERP社团的模拟实践、团队配合以及刻苦训练是我们制胜的关键。”

  实践创新:“校企对接”培养“实用”人才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创历史新高,每8个大学生中就有2个找不到工作,就业形势严峻,而不少企业仍表示“招不到满意的人才”。“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双向选择’失败,归根到底还怪‘学的东西不实用’。”副校长漆腊应说,“为改善这一状况,学校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为重点,探索‘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2012年,学校与湖北省农业银行合作成立“农银长江班”,每年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末向全校招生,经湖北省农行面试合格,签署就业“承诺书”后加入“农银长江班”。院长许传华介绍,“农银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量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农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金融学院教授和农行内训师团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并采取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有机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应用能力。

  2013年,即将毕业的农银长江学院农银Q1041班,共38人参加中国农业银行招聘笔试,其中33人通过笔试,通过率达到86.8%。而全国包括研究生、博士生在内参加农行笔试的通过率仅在40%左右。“校企合作,开展定向式教育,能为湖北跨越式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的金融人才。”许传华说。

  在湖北经济学院,“农银班”并非个例。2013年,新闻与传播学院携手南方日报北京站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法学学科建设基地、与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确立共同推进“法治湖北”和法治政府建设合作关系……学校自己注资的高科技企业——武汉亿维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更是搭建起一个兼备生产、教学和科研功能的“产学研”平台,使老师的科研成果通过企业途径实现转化,学生得到系统锻炼。

  漆腊应表示:“学校鼓励支持试点学院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所的合作,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共建学院,开展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