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许传华:统揽“四方” 切实推动金融学院高质量发展

来源:许传华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19-11-17

金融学院 许传华


  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教育部和湖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揽“四方”,在明方向、知方位、精方法、守方略上下功夫,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振奋精神、锐意进取、负重前行、主动作为、敢于作为,善于作为,切实推动金融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明方向——时刻清楚我们要到哪里去


  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使命。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学校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战略目标,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时间节点的进位目标。


  为了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升级、进位、奠基”的目标愿景,金融学院始终牢记初心,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努力以使命引领方向,以使命凝聚力量,紧紧抓住学科升级进位、硕士授权扩点、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提质升级、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等核心任务,制定并实施了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


  金融学院坚持教学研究型学院发展的方向不动摇,聚焦聚力一流本科教育,强化办学特色,凸显了重基础、重实践、重应用的“三重”教学理念,并使之服务于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实践、实用、实干的“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力争将金融学科建设成为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的重点学科。


二、知方位——时刻清楚我们从哪里出发


  我们不仅要明方向,同时要明方位,知道自己从什么位置出征,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一)在现实与未来的碰撞中知方位


  我们既要从过去看今天,不忘初心,不忘本来,更要从未来看今天,增强忧患意识,奋斗精神。


  71年的金融教育历史成就了“金融人才的摇篮”。


  湖北经济学院的金融教育始于1948年。2001年开始培养金融本科人才,2010年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开始培养金融企业会计方向专业硕士,2016年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培养金融学博士研究生。


  金融学院始终坚持依托金融行业办学,历届毕业生已成为省内外金融行业中坚和业务骨干,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被誉为“金融人才的摇篮”。


  2007年,金融学院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 年,金融学专业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 年,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9年,评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8年的金融本科教育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


  金融学院特别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形成了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实践基地、精品课程、英才计划“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教学体系。金融学院开设了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金融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开办了金融学“拔尖创新班”、“农银长江班”、“国金试验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先后获批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经管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6年的试点学院改革打造了金融本科教育的经院品牌。


  金融学院自2013年评为首批湖北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院以来,紧盯同类高校最好水平,坚持把试点学院建设成为体制改革的先行区、人才培养的试验区、特色发展的示范区、协同发展的创新区。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其改革成果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认可:


  2015年,在湖北省本科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绩效评价中评定为优秀;2016年,在湖北省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在2017年度、2018年度学校组织的二级单位目标责任考核中,金融学院连续获评先进单位。


  从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来看,金融学院现拥有湖北名师工作室1个,金融学主干课程群、金融学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省级教学团队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3个。柔性引进了“百人计划”1人,“楚天学者”6 人,“彩虹学者”4 人,“特聘教授”6 人,“产业教授”2 人。


  从高质量学科成果来看,金融学院教师已经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奖、湖北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获批了3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9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完成了30余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成果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


  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金融学院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奖征文评比、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活动中捷报频传。


  (二)在成绩与问题的转换中明方位


  问题与成绩是共生的,昨天的问题就是今天的成绩,今天的成绩也可能成为明天的问题。


  当前,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金融本科教育概莫能外。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内外部发展不均等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从学校高质量发展来看,这一矛盾集中表现为学生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学习经历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大胆的顶层设计来看:一是试点改革涉及大的教育背景和环境,由于固有的认知,现阶段在招生、人事、财务、教学等制度改革方面需要突破的束缚较多;二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所限,推行完全学分制的制约因素较多;三是承担试点改革,具体事务剧增,管理难度加大。


  从提升学科品牌来看:一是缺少具有大师级水平的学者和专家,青年教师占比较大,其培养、提高还需假以时日;二是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科学研究的原创性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针对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办学层次的局限,极大制约了学科的后续发展,也难以凸现学校经管类办学特色。


  从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来看: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由于协同育人动力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合作内容碎片化,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临着诸多困难,造成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三、精方法——时刻清楚我们如何到那里


  紧紧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行动路径,抓重点、补短板、做特色、创优势,全面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着力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


  强调个性化。实施小学期制,进行海外游学、专业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扩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权,重视教法和考法改革,从选课、授课、考核等教学重要环节,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重视国际化。从教师层面来看:注重师资引进多样化,推动现有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学术交流国际化;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海外游学不断深入,境外学生来访稳定有序。


  尝试小班化。鼓励教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情景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保障专业核心课程小班化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推进导师制。以专业为单位成立若干导师工作组,形成由学业导师、业界导师和导师工作组共同构成的全面导师制,引导师生充分交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支持学生参与学科、实验、科研活动。


  (二)着力培育学科专业新优势


  强化学科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百人计划”“楚天学者”“彩虹学者”、三层次人才骨干作用和广大教师基础作用,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雁阵”。


  构筑“顶天立地”科研格局。一方面,依托科研基础和优势,面向国家、地方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积极开展高层次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应用性研究,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促进科研积极切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推进“金课”建设步伐。瞄准金融大类专业发展前沿,优化金融学主干课程群,突破学科专业壁垒,不断整合课程内容,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在巩固和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基础上,打造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


  (三)着力构建治理体系新框架


  按照《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学生招录与选拔实施意见》,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原则,实现“分层次、分类别、多元化”的录取方式,录取选拔最优学生。


  按照《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理事会章程》,建立了由18名政府领导、行业高管、学界专家构成的试点学院理事会,沟通学院、行业和社会之间联系、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促进金融人才培养。


  根据《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选举了由9人组成的教授委员会,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对学院重大事项的咨询,学术事务的评议和教学事务的指导。


  执行《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院与所属系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完善责任体系,强化压力传导,做到责任同担,节奏同步,要求同严。


四、守方略——时刻清楚我们应该始终坚守什么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金融学院始终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办学理念,不断开拓应用型金融本科人才培养的“经院做法”。


  (一)开创优质资源融合共享的新路子


  学院与农行湖北省分行共建了农银长江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建了省级试点学院,与武汉市金融工作局共建了武汉区域金融发展研究院,与英国风险管理专业机构(IRM)共建了风险管理研究中心。通过构建互利双赢动力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协调运行保障机制,打破人才培养的院校壁垒,实现校内外优质资源的有机整合,不断强化“发展共同体”合作理念。


  (二)探索培养过程深度渗入的新机制


  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业界专家、高校(所)专家参与,保证实现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相适应、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相匹配。重视就业单位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反馈,实现培养过程与就业质量的有效对接。通过与协同单位共商育人大计、共担育人责任、共享合作成果,促进学院和协同单位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学和科研共同提升。


  (三)提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样本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重视教育供给端和用人单位需求端的有机统一,不断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协同单位动力不足、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瓶颈问题。通过在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的重大创新,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效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