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文集选编】杨小波: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05-18

湖北经济学院组建不久,曾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抗击非典。


2003年春,广东、广西、北京、香港等地突然爆发了非典疫情,并迅速向其他地区蔓延,疫区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人、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疫情震惊全球。20033月底,世卫组织宣布北京为“非典疫区”,很多外国人甚至视整个中国为疫区,不敢来华旅游。不可否认,非典有极强的传染性,且病情会快速进展,严重感染者会导致呼吸系统衰竭而危及生命。非典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此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里SARS冠状病毒含量非常高,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如打喷嚏等易播散病毒)及密切接触传播。这种新出现的病毒,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据统计,此病病死率约在15%左右。


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使合并组建不到一年的经院面临严峻的考验。当时,新校区建设只是在筹备之中,全校一万多本、专科生分散在洪山、武昌、东湖三个校区学习生活,而三个校区总共占地面积不足360亩,人员密度非常大,一旦病毒传染起来,会很快扩散,加之三个校区都处在闹市区,校园周边人口密集、车水马龙,容易导致接触传染。另外,三个校区相距较远,工作联系很不方便,增加了协调一致抗击疫情的难度。在这种困难条件下,校党委、校行政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沉着应对,迅速成立了学校“防非”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安排专人负责抗击非典的综合协调、信息发布、日常防护和后勤保障等工作,提出了“宁可防之严、不可失之宽”的原则,要求各院系建立应对疫情的工作机制,强调在学校统一部署的前提下,人自为战、班自为战、系自为战、校区为战,在全校织就一张疏而不漏的“非典”防控网,切实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学校还安排医护人员经常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和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杀灭病毒传染源。在教学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学校还设法在东湖校区腾出培训楼的部分楼层进行封闭管理,用于隔离观察从非典疫区返校的师生。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三个校区成了抗非的前沿阵地。我当时任武昌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感到肩上担子重、压力大,为了确保校区内师生的健康,校区几乎实行了封闭式管理。根据学校的规定,学生未经批准不得离校;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家在疫区的学生,不予批准离校;对由于特殊原因已经离校的学生(含毕业年级在外地实习的学生)要逐一追踪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并纳入学校疫情监控和信息报告范围;从疫区回校的学生,必须进行一周以上的隔离观察。对在校学生坚持每天晨检,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变化,同时加强门卫管理,严守校区大门,督促学生出校门戴口罩,进校门量体温(使用电子体温计),校外人员一律不得擅自进入校区。学校制定的这些严格防护措施,在三个校区都落实得十分到位,广大师生员工也给予了充分理解,并能自觉地遵照执行。


记得5月上旬的一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信息报告:有5个毕业年级的实习生将于次日凌晨由北京返回学校。我立即赶到校区,发现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黄建平、院系辅导员王华等学生工作人员早已在校区门口严阵以待。他俩告诉我,在学生宿舍统一熄灯之前,已对每个寝室进行了认真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这才放心地来到校门口守候。我们一边交谈,一边警惕地观察校门口周边的动静,生怕校外有人溜入了校内,带进了SARS。没多久,学校专门接送隔离人员的红色面包车赶过来了,车灯射出的强光照亮了夜色笼罩的校园,让人兴奋,大家的倦意顿时一扫而光,精神倍增。凌晨2点左右,5位学生平安归来,他们个个戴着大口罩,背着双肩包,拎着行李箱,略显疲惫,但见深夜还有这么多人在门口迎候,他们既感到意外,又显得激动,就像久别的孩子刚回到家,话特别多,这个滔滔不绝的叙说北京的非典疫情,那个绘声绘色地讲述北京的防护措施。我们热情地接待他们,并详细地介绍了学校的预防办法,告诉他们,凡是从重点疫区回校的人员,无论是校领导、中层干部还是老师、学生,都得隔离观察7天以上,希望他们能理解。5位同学个个点头称是,认为这是必要的,既是对他们的关心,也是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健康负责,表示一定按学校的要求办。说着说着,5个人带着行李很快就上了红色面包车,在一片“再见”声中,车开出了校门,直奔东湖校区隔离大楼……


这场抗击非典的战斗持续了几个月,直到当年暑期才告一段落,整个过程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合并组建初期的湖北经济学院经受了一次战斗的洗礼,取得了彻底胜利,全校没有一人染上SARS病毒,做到了老师没停课,学生没停学,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了省教育厅的表扬。


实践证明,只要合校合心合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破的壁垒,没有打不赢的硬仗!


(作者系湖北经济学院原校工会主席、副院级调研员)